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实用书 > 气功外气疗法 -- 第八章 治疗各论

第五节 气功偏差

书名:《气功外气疗法》  作者:

练功偏差,就是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出现偏离正常的现象,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的地步,造成精神、机体的痛苦,影响生活、生产和工作,甚或造成卧床不起,精神失常等严重状态。

对此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加以重视,及时予以指导和纠偏治疗。据1984年本人外气纠偏的效果来看,在68例中痊愈5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只要抓紧时机及时指导患者正确练功,并对其施以纠偏治疗,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但是不可拖延日久,或随意发气,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将病人的气机搞乱,使病情更加复杂。

【病因】

(一)不能辨证施功。如体质和病情不宜练内气运行的功法,免强练习,就会出现偏差。

(二)没有老师指导,练功不得法,或盲目学练某种功法,或练功急于求成,强求硬练。

(三)疑心过重,精神脆弱,疑神疑鬼,不能正确对待练功过程中的气效应,或某些正常现象,形成思想负担,久而成偏。

(四)不能正确运用练功中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原则和方法。或不按功法要求练习,自己对所练功法尚未掌握,就想创新、乱练。或朝秦暮楚,无目的的更换功法。

【症状】

(一)气血逆乱:在练功中和练功后出现气血乱窜,不能自控,引起头晕,目眩,惊恐,胸闷,气短,肢体摇动,手舞足蹈,或昏厥等现象。患者一般能说出气血窜动的位置和方向。

(二)气滞血瘀:在练功中或练功后,由于气机不利,引起身体某一部位气滞血瘀,而出现疼痛,沉重,酸胀,压迫感等,不能自行消失。

(三)真气走失:在练功中或练功后患者自觉有气从前阴、后阴或某些穴位不停的向体外漏气,不能自控。相继出现消瘦,四肢乏力,面色灰暗,心慌意乱,精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自汗盗汗,遗精,失眠,懒言少动等。

(四)神魂颠倒:在气功中出现神魂颠倒现象称为“入魔”。这是在练功中或练功后出现幻景,信以为真,而致神昏错乱,性情孤僻退缩,呆滞少动,情志淡漠,精神恍惚,因失去生活的信心而轻生,或出现幻听、幻视、幻觉、缠绕不断等类似于精神病患者的现象。在《钟吕传道集》中归纳为十魔: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等。

(五)邪气流窜:因病练功者,在练功中正气逐渐增强,邪正相争,迫邪流窜至某处,引起疼痛,酸胀,沉重,冷热等症。

【治疗】

(一)气血逆乱:

1.发功:

(1)先按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调整奇经八脉之气机。

(2)选取适当的部位、穴位,以平掌式或剑指式,用推拉颤手法激发该经或某部之经气;然后以引法顺经或按部位导引调整阴阳,引气归于某经、某脏,或引归丹田。

2.对症导引按摩:

(1)头晕、目眩:按摩百会、颔颜、率谷、悬颅等穴;再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拿风池、按命门。

(2)胸闷、气短:点揉膻中、乳根、乳旁、云门、中府、推揉膻中,按揉内关。

(3)肢体摇动、手舞足蹈:呼其名,以语言导引,使其停止,轻轻拍击大椎穴、命门穴,点命门穴。

(4)昏厥:按印堂、人中,拿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并自上而下导气,引归丹田。

3.辅助练功:

(1)停止练原功。

(2)进行自我头部、背部、胸部拍打功,并按手足三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和方向进行自我按摩导引。

4.中药:当归12克,磁石30克,牛膝18克,山萸肉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随症加减,水煎服。

(二)气滞血瘀:

1.发功:

(1)先在气滞血瘀之部位按邻近和循经选穴法,选出穴位、点揉,并顺经推摩。

(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发气,激发经气,然后顺经导引,导行气机,疏通经络。

2.对症导引按摩:

(1)泰山压顶:按揉百会、风府、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大椎,并顺督脉、任脉拍打。

(2)前额凝贴: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百会,按睛明,并顺任脉向下导引拍打。

(3)大椎胀痛:按揉大椎、风府、风池、脊中、并顺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拍打疏导。

3.辅助练功:

(1)暂停练原功。

(2)经常自我推摩、揉压、拍打疼痛不适之处。

4.中药:当归12克,桃仁、红花各9克,元胡12克,路路通30克,牛膝18克,丝瓜络9克。水煎服。

(三)真气走失:

1.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丹田、命门发气,再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丹田发气9息或18息。

2.对症导引按摩:开阑门,揉中脘,揉气海,揉关元,推腹,摩腹,揉肾俞及督脉、膀胱经第一支线。

3.辅助练功:

(1)练意守丹田、提肛、叩齿、咽津功。

(2)拍打躯干部及四肢部。

4.中药:熟地、山萸肉各30克,人参9克,磁石30克,牛膝18克,肉桂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朱砂1克(冲),水煎服。

(四)神魂颠倒:

1.发功:

(1)按灵龟八法以时开穴法,打开奇经八脉之穴。

(2)按揉百会、大椎、灵台、肺俞;再以平掌式或剑指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发气,并顺经导引经气。

(3)按揉百会、印堂、山根、人中、听宫、颊车、曲池、合谷、委中、承山等穴。

(4)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在鸠尾、中脘发气27息,并顺任脉导引经气,使气归丹田。

2.对症导引按摩: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百会,自上向下推脊及推膀胱经。在背及四肢行拍打功。

3.辅助练功:

(1)练周天自转功:口念“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西位”,自右向左转36圈,再自左向右旋36圈,以肚脐为中心。

(2)做自我按摩、拍打功。

4.中药:熟地、百合、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牛膝18克,远志15克,炒枣仁12克,磁石、山萸肉各30克,朱砂1克(冲)。水煎服。

(五)邪气流窜:

1.发功:

(1)按经络循行路线,取该经之井穴;并在病灶处按揉、推摩,以开其穴,顺经导引经气。

(2)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拉而导之,或开其穴以散之。

2.对症导引按摩:在局部推摩、叩击、旋拨,使局部充分放松。

3.辅助练功:

(1)练呼气驱邪外出法。吸气无意,呼气时以意引气至病灶,并意想驱邪外出,每次做49息。

(2)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辨证用药配合治疗。

【病例】

1.李××,男,28岁,1983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气冲头顶,头痛、头晕2个多月。自学练气功,20多天后自觉下丹田处有气运动,几天后气冲向下肢、背部及头部,自感头上象戴了一顶帽子,有沉重压迫感。相继出现头晕,头痛,肩背板硬,两腿麻木,气在下肢、腰、头部不停的窜动,症状逐渐加重。并有心慌,惊恐,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状。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本院就诊。

体检:头部、肢体均未发现异常。脉沉细,舌苔薄白。平掌测试:头部、背部有密集而散乱的气感。

诊断:气功偏差(气血逆乱兼气滞血瘀)。

治疗:取穴:百会、印堂、风府、丹田、合谷。发功: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经治疗3次,诸症好转。共治疗9次而愈。

2.王××,男,66岁,1983年2月3日初诊。

主诉:左肩有压迫感10天。因患陈旧性心肌梗死而练功,每天2次,有自发动功出现,练功后原发疾病的症状逐渐减轻。但练至2个月后,在一天练功时突然感到有一个象鸭蛋样大的东西从心脏出来窜向背后,停留在左侧曲垣、秉风穴处,随即肩部沉重、酸痛、活动不灵、夜寐不安。

体检:左侧曲垣、秉风处肿胀,轻度压痛。平掌测试:患部及心俞穴处气感密集而寒凉。

诊断:气功偏差(邪气流窜)。

治疗:取穴:肩外俞、秉风、曲垣、天宗、曲池、小海、合谷。发功: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每天1次。

治疗经过:经外气治疗2次,患者自感气团行至肘部,肘关节沉重不适,而肩部症状消失。共治疗4次,症状完全消失,痊愈。

3.张××,男,60岁,1984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幻听3个月。患者练鹤翔桩出现自发动功10个月。一天晚上在练静功时,听见一男人声音和患者说:“你去院子里走到铁门前,照直走就能撞出去。”他照着去做,结果碰在铁门上,当即昏倒,被送至医院。经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无头痛、头晕症状。但幻听更加严重,奇怪的是有些他想知道的事,这个声音就说给他听,收音机、电视机声音再高也不能干扰这个说话声音。患者及家属都非常害怕。经在精神病院服西药及服中药、针灸、外气治疗无效。

体检:舌苔薄白根黄,脉细状,精神正常,询问病史、体检,均能合作。平掌测试:脑后及两耳部有密集、阻滞气感。

诊断:气功偏差(神魂颠倒)。

治疗:取穴:印堂、听宫、翳风、合谷、两耳孔。发功:先按掐以上穴位,然后以平掌试用拉旋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笔者当时与患者说:“您这是一种特异功能,不必害怕与治疗,也不要听他的指挥,一心练功便可。”患者说:“我与家属都害怕,您给治好,我再不练功了。”无耐,以上法治疗。第一次治疗时,以平掌式右旋向其两耳内发气时,患者听见一种“咯吱、咯吱”的声音,回去后幻听的声音减少了许多。经治疗3次幻听消失,痊愈。

 

tags: 气功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气功外气疗法 总目录
第七章 治疗总论
第二节 气感与气效应
附:气晕厥现象
第八章 治疗各论
第二节 外、妇科病症
第三节 伤科病症
第五节 气功偏差 (当前页面)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第二节 发功手法
  2. 第二节 常用经穴与奇穴
  3. 第五节 气功偏差
  4. 第三章 穴窍
  5. 附:气晕厥现象
  6. 第四节 外气疗法的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7. 第一节 发功手式
  8. 第六节 补泻调导与收功
  9. 第六章 发功
  10. 气功外气对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