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口角流涎,缠绵不愈为特征。或为口内发炎,唾液分泌过量,或为吞咽功能不完善所致。 脾胃虚寒 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治当温脾燥湿。 (一) 处方:理中汤。由人参(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鹿角屑末。 用法:鹿角屑末每次用0.5克左右,水饮服1盅。 (三) 处方:温脾散。由附子、干姜、白术、甘草组成。 用法:上药白术2份,其余各1份,研为细末,每次1.5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 (四) 处方:摄涎汤。由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白术6克组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五) 处方: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 用法:取药加白面粉400克,再过细筛后,加食盐和炒芝麻各10克,水适量和面烙焦饼40板。用前放灶上烤焦后再食。1~2岁每日2次,每次半板;3~4岁,每日2次,每次1板;5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板。 (六) 处方:益智仁25克,半夏2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服时加适量红糖拌和冲服。 (七) 处方:天南星30克。 用法:用醋调,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一般敷3~4次可愈。但对口腔炎症引起的小儿流涎无效。 (八) 处方:肉桂10克(为一次剂量)。 用法: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将醋与药粉调至糊饼状。每晚在小儿临睡前,将本药均匀地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九) 处方:吴萸子3份,胆南星1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临睡前先洗净脚揩干,取上药15克,用陈米醋调成粘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可。 或取胆南星10克,吴茱萸20克。 共研末,每次取药粉1克,蜜调为膏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连用5次为1个疗程。 (十) 处方:桔子皮100克,干姜5克,益智仁30克,甘草15克,蜂蜜500毫升。 用法:将桔子皮、干姜、智仁、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500毫升煮取150毫升,用纱布滤去渣滓,倒入蜂蜜,再用文火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1~2岁者每次10克,3~5岁者每次15克,6岁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内含化或用温水冲服。每日2~3次,疗程不限。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流涎。 脾胃湿热 口角流涎,涎液稠粘,口干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燥湿。 (一) 处方:灯心3克。 用法:将灯心切细调入鸡蛋内,加盐少许,用猪油炒熟,空腹服。 (二) 处方:焦栀子。 用法:研末,加糯米粉适量,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三) 处方:黄连1.5克,生石膏25克,豆腐适量。 用法:共煮开半小时,去药渣,喝汤吃豆腐,味苦可加白糖。适用于脾胃积热患儿。 (四) 处方:白矾9克。 用法:热水一脸盆,入白矾9克,频洗两足,连洗1~4日有显效。 (五) 处方:雪梨汁50毫升,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 用法:将青果、石斛、生地、灯心草共放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雪梨汁混合。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1~2岁小儿酌减。 (六) 处方:白萝卜200克,生石膏15克,莱菔子5克,淡竹叶10克。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另将石膏、莱菔子、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萝卜汁调匀。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15天。2岁以内小儿酌减。 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脾胃积热流涎。 (七) 处方: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 用法:上药煎水内服,分2次服,每日1剂。 (八) 处方:灯草6克,山栀3克,生石膏10克,生地6克,黄芩3克,黄连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冬青树叶。 用法:将冬青树叶擂汁,入口一漱即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