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病上取”首载于《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顾名思义,是指下部病变从上部治之,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明代张景岳指出:“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也宜反。故……病在下,取之上,谓如阴病者,治其阳,下滞者宣其上也。”下病,指病证表现、病变部位偏于下,上取即采用药物或针灸,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进行调整和治疗。本治法是本着整体观念,结合人体脏腑、经络、九窍、表里上下,以及气血运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确立的治疗大法。
病案举例
米某,女,45岁,1986年5月15日初诊。便秘已1年余,近月来每10天大便1次。在某市级医院行乙状纤维镜检查,诊断为“结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2月余,疗效不佳。刻诊:大便难行,结如算珠,心烦心悸,情绪急躁,皮肤皲裂,鼻干口燥,舌质红,无苔且干,脉细数。证属心肾阴虚,肺热燥结。处方:百合30克,生地黄50克,炙紫菀30克,炙杷叶15克,杏仁10克。服上方3剂后,即有便意,大便1次。上方共服30剂,每日大便1次,大便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百合地黄汤见于《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色白入肺,其味甘平,清心安神,润肺止咳,补五脏虚劳,退六腑虚热。《本经逢原》指出:“生地黄,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清代陈士铎云:“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又何能旁流以润溪涧哉”。此病例便秘为标,肺燥、肾水亏虚为本,治病必求于本,故用百合地黄汤加紫菀、杏仁、杷叶宣肺润燥,使肺恢复肃降之能,则大肠传导如常。此方药宜空腹服用,使药液直润胃肠,药证合拍,疗效亦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