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名医传记

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针灸治病有秘诀

手机端链接    来源:网络  作者: 未知

 

小编导读

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早年师从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对朱琏针灸学术思想及其独特的针灸手法领会和体验深刻,韦老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五十余年,技术精湛,坚持取穴“少而精”的原则,临床经验丰厚。今且分享韦老的学术特点,看看他是如何运用针灸治病的。

 

一、重视神经系统在针灸治病中的调节作用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病的理论基础。经络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就是包括神经系统及血管、淋巴、结缔组织等。神经其实不是外国人发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现了,只是说法上不同而已。大量研究已表明,经络的解剖形态学上,发现许多神经干和神经纤维,且穴位解剖99%存在神经。通过循经感传现象发现体表大部分周围神经分布与经络线吻合。例如,病人截肢后常有肢体依然存在,且发生剧烈疼痛的感觉,即幻肢痛。主要是脊髓痛觉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减少,以致大脑皮层形成异常兴奋灶,虽然经络断了,经气不能按常规逐经相传了(肢体截断后,脊神经的周围部分也断了),但大脑皮层上的联系没有断,仍有感传传到不存在的手、脚上的现象出现。说明经络实质是神经反射系统。针灸能治好幻肢痛,也是通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而起作用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针灸界同仁和医学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大量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的镇痛(针麻)原理,针灸的消炎、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提高免疫力,针灸的保健、康复和抗衰老作用等方面,都与神经系统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以及神经系统所释放的神经介质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强调影响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因素


针灸治病,无论针刺或灸疗,都是属于外界给予机体的一种良性刺激,它作用于一定部位的皮肤和深部的神经结构,通过躯体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的传导、反射途径,要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作用,通常情况下,都必须有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的指挥或参与,才能动员全身的抗病能力,同疾病做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恢复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为了发挥针灸治病的效果,必须使针灸对神经起到应有的兴奋或抑制作用,我们一定要掌握好三个关键因素:刺激的手法、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的时机。

1

刺激的手法

大脑皮层活动,主要是兴奋与抑制这两个过程,针灸对神经所起的直接作用,不外乎为达到兴奋和抑制这两个过程而施用的手法。即:按取穴的多少、刺激的强度、留针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患者感觉的轻重、灸法的种类和时间长短等诸多因素,分为抑制法和兴奋法两大类。其中:取穴少,刺激量大、持续时间长、频率快、患者的感觉较重、温和灸或熨热灸15~30分钟的方法,叫作强刺激。它对于身体机能,处于异常兴奋(亢进)状态的,可以起到镇静、缓解、制止和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因而,又称它为“抑制法”。相反,把取穴较多,刺激量不大,时间短暂,患者感觉也不太重(或短暂的较重刺激),雀啄灸30~50下的方法,叫作弱刺激。它对于身体机能,处于过度抑制或衰退状态下的,可以起到促进身体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唤起正常兴奋作用,因而又称它为兴奋法。抑制法和兴奋法又各分为两个型。

(1)抑制法一型(简称“抑玉”):取穴少,只取1~2个穴位,刺激量大,频率快,病人所出现的针感重,并给予长时间的留针。用于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痉挛、哮喘发作、高血压病危象、精神病的狂躁型,以及一切炎症的急性期。

(2)抑制法二型(简称“抑域”):取穴较少,每次取2~4穴,刺激较重,但较“抑玉”稍轻。患者的感觉较重,较舒适,给予较长时间的留针。用于一般的疼痛、痉挛、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兴奋期、舞蹈病、肌张力过强、一般的慢性病,以及老年人、儿童和一些一时诊断不明的疾病。

(3)兴奋法一型(简称“兴玉”):取穴较多,一般取4~20个穴位,主要取末梢敏感部位的穴位,如十宣穴。刺激量大,时间短促,患者感觉重。用于休克、虚脱、神志昏迷的急救、瘫痪、弛缓性麻痹、感觉减退或丧失、反应迟钝和精神、运动过度抑制等病症。

(4)兴奋法二型(简称“兴域”):取穴较多,一般4~6个,不一定用末梢敏感穴位。刺激量较轻,时间较短促,患者感觉轻。适用于休克、虚脱、瘫痪、弛缓性麻痹、感觉减退或丧失、反应迟钝、局部肿胀、末梢神经迟缓,婴幼儿的治疗等。

2

刺激的部位

人体全身有几百个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的作用,有它们的共同性,也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为此,在运用针灸治病时,除了掌握好刺激的手法外,还必须根据疾病的诊断和具体病情,选择好刺激的部位(穴位)。什么病,取什么穴?如何配穴?什么情况下,需要以局部或邻近取穴为主,什么情况下,需要配合远隔部位循经取穴,通过神经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才能产生治疗作用。什么情况下不取局部穴位,只取远隔部位循经取穴,就可以治好疾病等,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和特殊意义。我们也可以根据神经反射调节原理,将十四经穴与神经系统结合,治疗不同的疾病,要根据其所在部位,取相应的反射区域中的穴位。

3

刺激的时机

针灸治病,要想收到较好的疗效,除了掌握好刺激的手法和刺激的部位(穴位)外,还要掌握好刺激的时机。子午流注针法,就非常注重择时针灸。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体质状况不一样,神经机能状态强弱有别,患病的原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有些慢性病,需要每天针灸一次,连续针灸10天至15天,作为一个疗程,休息3~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对于急性病,每天需要针灸2~4次,特别是剧烈疼痛,需要一天针灸数次,以使疗效相对延续和巩固。对于周期性发作的病,或发作性疼痛,平时不针灸,只有在发作时才针灸,如:痛经、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眩晕等病症,发作时开始针灸,控制其症状发作,治到超过以往发病时期后才停止。有些定期发作的疾病,如疟疾,则需在其发作前1~2小时针灸,才能控制其不发病或症状出现较轻。也有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的,可以隔几天针灸1次。

三、取穴少而精


针灸治病取穴原则:①按疾病轻重缓急,分主次先后;②按病因与症状,取穴掌握重点;③按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取穴。一穴可治数病,一病可取数穴。因此,灵活配穴,可以左右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交叉配穴,对应配穴,深浅配穴等。但是,总体要求少而精,达到疗效即可。对于身体机能处于异常兴奋状态的病症,如剧烈疼痛、痉挛、哮喘发作等,取穴一定要“少而精”。

四、强调针感的重要性


针刺治病时,施以一定的针刺手法(如进、退、留、捻、捣)后,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感觉,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针感”。传统医学称为“得气”。朱琏在其专著《新针灸学》一书中,对针感总结归纳为以下十三种:酸、麻、胀、痛、痒、凉、热、抓紧、压重、舒松、触电样、线条牵扯样、线条样徐徐波动(波浪式地慢慢放散)。《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针之要,在于调气”,“气至而有效”。就足以说明,针刺治病,必须产生一定的针感,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这是针灸给机体一个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的传导反射,最后,在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统一指挥、调整下,有病的组织、器官才能调节恢复至正常。这像打电话一样,甲方给乙方用电话联系办一件事,对方发觉后,接听了电话,双方做了信息沟通,乙方答应了甲方的办事要求,于是双方的信息沟通就产生了效果。如果甲方打了半天电话,乙方不接听,无反应,就无法进行信息交流,那当然甲方委托乙方办的事,就无法办成,这电话也就等于白打了。所以,针灸治疗时,必须要出现“针感”,要“得气”,这是关键,是绝不可少的要求。能使“气至病所”,效果就更加好了,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五、善治神经、精神及运动系统疾病


韦立富在五十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善治神经、精神及运动系统疾病。在常见病症如面神经炎、中风病、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疑难少见病症如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性斜颈、脊神经根炎、顽固性荨麻疹、顽固性呃逆、动眼神经麻痹、眼肌麻痹、各种颅神经和脊神经的疼痛或麻痹、脊髓空洞症、脊髓侧索硬化症、小儿脑瘫、心因性精神病、癔病、哮喘、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针灸治验: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学术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岳进、潘小霞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tags: 针灸 中医
返回顶部
下载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针灸治病有秘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针灸治病有秘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李时珍本草纲目(图)
  2. 梁秀清
  3. 张仲景(图)
  4. 扁鹊
  5. 戴思恭的御医生涯
  6. 巢元方
  7. 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针灸治病有秘诀
  8. 孙思邈(图)
  9. 朱丹溪(图)
  10. 儿科鼻祖---钱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