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

记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吴附子”吴生元

手机端链接    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方大全

  “我们相信中医,相信这里的老医生,所以有病总是到这里来看。”春城昆明,每周二、周四的下午和周六的上午,年近八旬的吴生元都会准时来到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名医馆,为那些等候多时的病人精心诊治。和他一样,有十几位云南名老中医都在这里出诊,“为人民服务,也为中医振名”是他们共同的“中医梦”。作为云南老中医的重要代表,每每患者及其家属谈及吴生元,莫不交口称赞,无不为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术所折服。

  子承父业 世誉“第二代吴附子”

  吴生元的父亲吴佩衡,是上世纪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是中医扶阳学派的重要传人之一,也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其对附子的应用具有惊世骇俗特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中医界有 “吴附子”的美誉。在父亲的启蒙教导下,吴生元从小就诵读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从众录》等中医入门书籍,更觉对中医兴致有加。13岁时,吴生元因“肠伤寒”受尽折磨,甚至一度危在旦夕。危急时刻,是他的父亲吴佩衡用中医中药挽救了吴生元年少的生命,此事对年幼的吴生元影响深远。“我出身中医家庭,父亲吴佩衡是著名中医学家,叔叔、兄长及嫂子都跟随我父亲行医,全家人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是父亲用中医治疗好的。我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中医渐渐有些熟知或了解。那次肠伤寒痊愈后,我对父亲的敬仰更进一步,对中医治病更是深信不疑,自此立志从医,想当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1955年吴生元高中毕业时,由于当时全国尚无中医本科大专院校,他的父亲也较开明地支持他攻读云南大学医学院(现已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从中医启蒙教育转到系统接受5年现代医学教育。1960年大学毕业时,云南中医学院成立,也正好遇上国家贯彻西医学习中医政策,吴生元被选派为吴佩衡的学术继承人,跟随父亲系统研习中医。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深入领会父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随后,又在云南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3年,博览古今医典,勤采众家之长。

  在当时,既接受系统西医专业教育,又较全面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有名家指点的人确实少有。独特的教育经历,让吴生元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理论根基,在临床诊治中,他主张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辨证运用这两种理论方法,以病证结合的诊疗思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吴氏学术思想渊源《黄帝内经》,重视人体阳气的理论,以《伤寒论》三阴寒化证温阳扶正思想立本,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吴佩衡扶阳学说之精华。扶阳学说重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立法论治首重扶阳,善用、广用、专用、重用附子力挽沉疴,对许多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处理有较为丰富的临证经验。

  “随父临证多年,在他的教诲下,我逐渐熟悉并掌握了吴氏临床应用附子的经验和规律。”吴生元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参阅了有关研究文献,撰写并发表了《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的文章,从理论到实践归纳整理了吴氏应用附子的经验和优势特色,为中医扶阳学说的探讨补充了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并传承给了自己的学生及学术继承人。

  吴生元擅长诊治风湿病、脾胃病、老年病等内科疑难杂症。他曾治一65岁老年妇女,住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急症发作,施以针药数日未效,体温39.5℃~40℃,晨轻暮重,咳嗽频作,咯痰黏稠黄白相兼,口干但不思饮,仅饮热烫开水一两口,身重恶寒,辗转呻吟。当时诊视,面颧带赤,舌质边夹赤而少津,舌苔白腻而燥,脉轻举浮紧、重按则空。根据多年经验,吴生元判断为寒入少阴而致阴盛格阳之证,宜舍去假热之表象,抓住寒盛格阳之本质。遂拟方白通猪胆汁汤合二陈汤方1剂。当晚初服,体温仍高居不下,病者家属及当班医生均有惊疑,吴老嘱之每隔1小时再煎服此方1次,连服2次,之后患者自觉心中烦热有减,已能熟寐2小时,至次日清晨体温已降至38℃,恶寒身痛随减,已能稍进稀粥。次日再煎服1剂,第三日复诊,体温已降至37.2℃,病情大减,咯痰顺畅,继以四逆二陈麻辛汤连服3剂,病愈出院。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吴生元结合现代医学及实验方法学,开展基于继承父辈中医学理论及实证经验的研究,研制了“风寒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蠲痹颗粒”“痛风消颗粒”“痛风清洗剂”,特别是“蠲痹颗粒”“痛风消颗粒”“痛风清洗剂”,获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制作成为云南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90余家单位内广泛使用8年余,疗效显著,倍受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欢迎。

  在临床实践中,他重视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又强调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遵行“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以提升自身学术理论与临床诊治水平。从医50多年来,吴生元每周坚持3次门诊,患者络绎不绝。他的患者大部分来自云南地市州县,以及四川、重庆、贵州及广西等周边省市,由于吴生元声名远播,他的患者中也不乏不远万里来自泰国、越南、缅甸、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等地。他每周坚持到病房查房,退休后也一直担任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学术顾问,积极指导风湿病科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工作,使该科风湿病的中医药诊疗达到国内同专业先进及省内领先水平,显著提高了该科室社会知名度及学术影响力。另外,吴生元每年还承担大量院外临床会诊工作,主要来自省级综合医院及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同时,他还承担一些为外省市的患者远程会诊工作。吴生元擅用四逆辈及桂枝汤类方,诊治风湿病、脾胃病、老年病、咳嗽等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阳虚阴寒证的诊治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擅于在临床中应用附子,并在中医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世誉“第二代吴附子”。

  仁心仁术 成就济世神医

  吴生元在5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遵循“重医德,更重人品;医学乃仁人之术,真善为本”的准则,时时以病人为中心,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作为自己一生之业。他告诉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直这样坚持,也是受其父吴佩衡的教导和影响。“我的父亲和导师吴佩衡一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日理百诊,来者不拒,且从不马虎了事。对求诊者不论高低贵贱,无不精心调治,对显者,毫无谄媚卑躬之态,对平民,亦无倦怠厌烦之情。遇到贫穷无资者,除免诊费外还经常赠送药费,对疑难重症甚至还亲自督促病人服药。有的病家缺乏煎煮附子的经验,他便给予耐心指导,甚至自己身先尝试,无问题后才让病人服用。”吴生元说道,“父亲还经常教导我们‘有才无德、有德无才,均不足为良医,要德才兼备,以德统才,方为优秀医者’。父亲豪爽诚挚的性格,刚直不阿、平易近人的作风是我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吴生元在50余年的医学生涯中,始终以父亲为榜样,为患者治病,从未有丝毫粗心大意,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广大人民群众,凡求诊者,不论亲疏,一视同仁,细心诊治,平易近人。特别对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患者,由于言语沟通不便,加之患者思想负担过重,吴生元常与其亲密交谈,不时学用当地方言,使患者解除了思想压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家庭贫穷的患者,他更是经常补贴药费或赠送路费。鉴于云南地处西南边境,交通不便,少数民族集居,经济相对落后,吴生元尽一切可能在用药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使患者能花少钱看好病,以发扬中医“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为后学者树立榜样。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吴生元对待患者如同对待亲人,耐心细致,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他从不拒绝加号的病人(云南省名医馆限30号),经常加班加点,使患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受到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赞扬和尊敬,曾先后受到云南当地报刊、影视媒体(昆明日报、昆明晚报、昆明电台等)及广州《南风窗》杂志、北京《中国社会导刊》杂志等的采访、报道。吴生元常常对学生说:“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并教导学生:“医者当仁心仁术,医生对每一位病人都要一视同仁,把病人视同自已的亲朋好友,以为病人解除病痛为己任。”

  “火种传薪后人钦佩,神医济世阴阳平衡”。这是人誉“关东火神”、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存悌教授撰写赠送给吴生元的,这是当代扶阳学术理论名家代表对吴生元的由衷赞扬,也是对其仁心仁术的真实写照。

  传承国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特殊时期坚持“伤寒论”教学

  谈到中医传承工作,吴生元话语中透出隐忧:“通过父亲的一生和我个人数十年的经历和感受,我的真实体会是许多中医师,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医师现在已经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继承和学习前人的东西,没有领会到中医的真谛,相反急功近利地大量使用西医的方法。事实上,如何把古代或过去的中医经验、技术转化为现代所用,是一项伟大而长期的事业,这里面需要大量的人,大量的奉献精神。”

  吴生元告诉我们,他自大学毕业,从事中医工作迄今已53年,承担过教学、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前25年在中医学院,以担任教学工作为主,承担“伤寒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非常注重治学之道,在中医药学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奉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事前他都要认真备课,撰写讲稿,课堂讲授也能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他自创了一个三要式的讲课方法,即上课开始的10分钟,先做一般概述,回顾上次课堂的大体内容;再用30分钟(当时每堂课为2学时,每学时50分钟)来重点讲述本次的主要内容;最后的10分钟,以归纳形式把当堂课程做适当总结,并布置重点复习提纲,很受学生的欢迎。课后还有课外辅导,个别答疑,教学效果较好。

  在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期间,吴生元除认真演示实际诊查外,还经常讲授个人对中医药的感受和认识,经常讲一些中医历史典故,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既提起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吴生元在教学方面的执着和成就,也是颇受其父影响,吴佩衡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对中医进行打压,加上当时中医流派甚多,相互间关系并不融洽,吴佩衡非常着急。1948年,已被云南省政府聘为“云南考试委员会主事委员”的吴佩衡拿出大部分家产,在一些医界朋友、病友的赞助下开办了“云南省私立中药专科学校”并自任校长。云南解放后,云南省和昆明市先后开办了各种中医进修班、中医学校,都聘请吴佩衡担任教师或要职,1960年云南中医学院成立后更将其任命为院长。吴佩衡于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把自己的所想所得和治疗实例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其多年的行医案例和经验被后人结成《吴佩衡医案》一书,对临床医生提高疗效很有裨益。

  吴生元告诉我们,十年动乱期间,社会上掀起过反对“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风潮,一时间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遭遇了批判和抹杀。在全国中医院校中,也将中医经典课程当作封建余孽加以批判,并且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全部取消。当时他在云南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任教。吴生元说:“我对中医经典理论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很清楚的,并非我有多高的思想觉悟,但头脑中对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不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如何能够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呢!中医学的传承不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为此,他和教研室同仁交换了意见,同时据理说服了主管领导,承担着压力和风险继续在云南中医学院坚持了“伤寒论”课程的教育,并自行编了教材《伤寒论讲义》面向学生授课,让云南中医学院成为全国少有的中医院校中没有断代地延续了“伤寒论”课程教学的学校之一。

  精心培养,已是桃李满天下

  吴生元1985年到云南省中医医院担任院长职务,主管医疗行政工作,但他一直未偏离临床,坚持一定的医疗业务,为医院的建设发展和医疗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卸职之后,他又承担了培养学术继承人的重任,培养了数名继承人,尤其是对吴佩衡学术流派的传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临床医生。“我认为学校的教育是从面的角度培养人才,但培养学术继承人是从专的方面继续教育,两者不可偏度。但对传承学术流派培养继承人,可以做到专而精,学术传承不断代,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吴生元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有名师指导”应成为中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继续贯彻。谈到跟师学习的感受,作为吴生元带过的第一批学术继承人,云南省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彭江云告诉我们:“10年前,当我们刚入师门时,老师亲手送给我们一份礼物,是每人一摞大而厚重的笔记本,无论再忙,老师都会亲自为我们修改跟师的学习笔记,至今,我最珍视的就是这些老师用红笔批注过的字迹,对文章的点评,字里行间,渗透着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和良苦用心。”彭江云还告诉我们,当年,为使大家掌握对附子的用法,打消顾虑,吴老带他们去药房,亲自从药橱里拿炙附片生嚼,为大家使用附子壮胆。

  50余年来,吴生元无私奉献,为中医药事业热心、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后继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1996年,吴生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传人,他培养了彭江云、吴洋、肖泓、吴泳昕4位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现4位传人均晋升为主任医师,分别担任云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肺系疾病、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副院长和科主任。其中,彭江云主任医师,现已成为云南省中医医院副院长、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11年,吴生元再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目前正培养陈艳林、赵常国2位学术继承人。同时,历年来省内外共计100余名中医药工作者,亦先后跟他学习,现大部分人已成当地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

  著书立说,传承创新吴佩衡扶阳理论与实践

  多年来,吴生元整理编印了吴佩衡许多学术文稿,如《中风病论治》《咳嗽论治》《痢疾论治》《祖国医学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之相互关系》《中药十大主帅》,协助编撰了《伤寒论新注》《医药简述》,整理出版了《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让吴佩衡的学术思想及经验得以流芳后世。吴生元对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毫不保留,从不拒绝到自己门诊“偷师”的学习者。跟随门诊的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数以百计,收获颇丰,使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得以源远流长,亦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系统、科学地传承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经验,进一步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在云南省卫生厅及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分别于2005年、2007年先后成立了吴生元名医工作室、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现名医工作室拥有工作人员14人。2009年,吴生元名医工作室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201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立项资助。2013年,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并获资助,成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单位。该工作室现已形成四代传人,拥有多学科工作人员28人。吴生元名医工作室和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的成立,为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吴佩衡扶阳学术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挖掘新的中医适宜诊疗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及新一代名中医奠定了良好基础。

  退而不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1995年吴生元退休后,医院长期返聘担当顾问,勤耕不缀。同时指导建立风湿病科,并兼任学术带头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科室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卫生部评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云南省重点专科、中医名科、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风湿病分基地。此外,吴生元极其关心、支持基层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重视基层帮扶普及工作。他先后主持举办各类学习班30余次,亲自到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大理州等市县中医医院义诊、讲学、指导查房及科研100余次,为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重点专科专病、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近5年来,其帮扶指导过的开远市中医院、勐海县中医院风湿病科已建设成为第三批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宁洱县中医医院风湿病科成为第四批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民族医院风湿病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风湿病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吴生元的勤耕不辍,对提高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中医诊疗水平,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进步,中医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等临床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生元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为中医药机构建设、中医立法等献计献策,参与《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制定,指导民族医药学科建设。曾担任国家21世纪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学术委员会专家、云南老年报医疗保健知识顾问、楚雄州人民政府天然药业发展工作顾问、云南省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咨询专家等,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吴生元在医学上的造诣和成就,以及对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深受医界同仁和广大群众的敬重。从业以来,他先后担任过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及云南省中医医院院长,并身兼数职。1985年,被选为云南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1990年,担任云南省科协常委;1992年担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荣誉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云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并担任云南省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评委会主任委员;1996年,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1997年,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99年,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青年名中医工程”指导老师及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荣誉副会长等。

  吴生元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振兴中医,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理精艺熟,业精于勤”、“置身需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的名言警句启迪自己及后学者,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吴生元作为我国无数默默奉献的医者中最优秀的一员,让彩云之南的人民安居乐业,让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tags: 附子
    返回顶部
    下载记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吴附子”吴生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吴附子”吴生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常文霞近况
    2. 【武卿专栏】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
    3. 多成中医
    4. 孙储琳近况
    5.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全文:一位母亲与雾霾的
    6. 七年义诊,换得101个“百岁秘方”
    7. 生子秘方”靠谱?药方很普通 包生男没道理
    8. 罗坤生的医学批判与建树(二)
    9. 向孙储琳先生学习什么
    10. 越是高明的医生扎针越少 开药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