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这次诺奖出来,会不会再有人标榜着所谓的“诺奖技术”去害人呢? 十一长假第一天,诺贝尔奖就如期而至了。在这个秋高气爽、吃喝玩乐的美好时节,小编真的很想吟诗作赋—— “白发三千丈,又要发诺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颁诺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十一变成诺奖周” “少壮不努力,老大当小编” 是的,这么多年了,虽然诺奖从来没有考虑过小编的感受,但你们……也从来没得过诺奖啊。 不找几个大牛给你们点评一下,刺激刺激你们,让你们(也过不好国庆)更加奋发有为,小编的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
吃瓜群众们,你们准备好了吗?Let’s get the party started! 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5时30分,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揭晓。今年该奖项颁给了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抑制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两人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詹姆斯·艾利森,美国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 2014年获生命科学突破奖、唐奖生技医药奖、霍维茨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哈维奖、2015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本庶佑,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
他因PD-1、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的有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京都奖以及华伦•阿波特奖等重要荣誉。 有意思的是,2016年两人曾共同获得过复旦大学的“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肿瘤负性免疫调节的抑制治疗方法”。 下面小编为大家奉上当时两位获奖者在颁奖仪式现场的原音重现: 詹姆斯·艾利森: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一种新的调节信号,可以对于T细胞进行调节,以便能够让T细胞持续地对癌细胞进行攻击。 我们完全放弃了对肿瘤细胞的关注,只关注T细胞以及T细胞的一个活性,这在当时是个比较激进的想法。 现在,检查点的阻截技术已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只要能够让病患活得更长时间,我们的医疗就是有价值的。” 本庶佑: “在1992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PD-1,但抗体药物得到批准,是在这样一个蛋白质被发现21年以后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积极的投入。 我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所有的这些问题,也许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许届时,癌症将不再会成为人类的一个主要死因。” 国内权威专家对该成果的详细解读 Q:请评价一下两位获奖者及其获奖原因?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 一直以来,这两个重要的检查点基因功能的发现和应用会得奖,大家其实期待已久。 研究发现这两个免疫抑制基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癌症。 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治疗所有的癌症,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并且目前临床应用发现此方法已经延长了很多患者的寿命。 为什么会给这两位科学家呢? 因为诺奖只颁给最早发现者,其他人虽也有很多贡献,但不是最早的发现人。 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朱棣: 我比较熟悉艾利森,他是非常资深的肿瘤免疫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T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他发现了CTLA-4在T细胞的抑制效应,从此他在这个领域持续耕耘了30多年,至今仍然在积极地研究这个分子。 其实这个分子最初发现时还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它的治疗性抗体表现出明确、稳定的疗效,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创新的成就。 本庶佑是第一个发现PD-1的人,我认为他获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过PD-1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很多。但是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样,都是各自领域的第一个发现者,也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耕耘这个领域。 Q:CTLA-4和PD-1到底是干啥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T细胞上有两类已知免疫检查点,PD-1抑制T细胞扩增,CTLA-4削弱其杀伤力并缩短其寿命。本庶佑主要研究前者,艾利森的研究针对后者。 以后者为例,CTLA-4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而肿瘤细胞能够将CTLA-4锁定,使T细胞失去攻击性,为肿瘤细胞有恃无恐地疯长提供环境。 艾利森猜想,如果能将CTLA-4与相应的分子通路阻断,是否就能让T细胞对癌症发起攻击? 他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将CTLA-4活性屏蔽的抗体,并将该抗体用于一系列实验中,包括动物实验。 实验发现,肿瘤细胞受到抑制,实验结果证明了猜想的科学性。 此项研究发现就像为之前影响肿瘤治疗的一把锁,找到了一把能够开启它的钥匙。 朱棣: 我们的免疫系统天然具有攻击癌症细胞的能力,但是我们的人体系统非常巧妙,同样进化出来一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系统,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这个里面就包括CTLA-4和PD-1。 如果这个系统没有被很好的抑制,我们就有可能患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但如果这个抑制过强,就可能就会无法识别出肿瘤细胞,那么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Q:癌症免疫疗法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教授吴向华: 癌症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增强或恢复抗肿瘤免疫力来杀伤和控制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1891年美国医生William Coley用链球菌来治疗晚期癌症的研究引领癌症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的启蒙时期,科学家们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进展。 从1985年生物治疗概念的提出,直到2010年第一个治疗性疫苗的问世,以及2011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被FDA批准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 季加孚: 该研究起源于上世纪末,在研究界属于“新鲜”的研究。 近几年,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登上世界舞台,这是肿瘤治疗的进步。这两位科学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原创性研究和进展,这些研究发现对后续的用于肿瘤治疗的免疫疗法具有启迪和推动作用。 Q: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有何进展?主要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吴向华: 近几年来,在国际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基因工程修饰的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另外,基于新抗原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在初步的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进程。 肿瘤免疫治疗将发展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又一新的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手段。 当前,肿瘤的免疫疗法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剂疗法、抗体及抗体藕连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基因工程修饰的细胞免疫疗法,以及肿瘤治疗性疫苗。 免疫检查点CTL-A4及PD-1的发现及其相应的抗体药物在肿瘤免疫疗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运用非常广泛。 朱棣:还有一个新兴的领域是免疫联用。 虽然免疫疗法有很好的效果,但在癌症的综合的响应效率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癌症病人能够对这种疗法出现响应。 所谓免疫联用,就是通过改善T细胞的生存,改善T细胞的侵润等,以此来提高免疫的疗效。这是未来的免疫治疗发展趋势。 写到这里,小编想起了死去的大学生魏则西。他在罹患重疾之后,正是因为在百度上搜索了“生物免疫疗法”,误入“莆田系医院”而延误病情,不幸去世。 朱棣研究员说:“魏则西治疗的失败,第一,其采用的DC-CIK疗法并未获得药监局的上市批准,第二,该疗法在美国临床实验目前全部失败,至今没有获得上市许可;第三,还有其它原因。我并不觉得该疗法是免疫疗法的主流,也不能说明这是肿瘤免疫疗法导致的问题。该事件不能代表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方向。” 害死魏则西的不是科学,而是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坑蒙拐骗、草菅人命的骗子。 这次诺奖出来,会不会再有人标榜着所谓的“诺奖技术”去害人呢? 实事求是地说,小编深感忧虑。科学进步路漫且艰,但如果能让大家对科学多一点了解,就算今后国庆都不能休息,小编也在所不辞!
(作者:中国科学报记者丁佳 李晨阳 卜叶 辛雨,中国科学报记者黄辛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