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烧”,在大热天里,要做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除了防暑降温外,还要充分注意防止常见而易被忽略的三种疾病——中风、阴暑、寒湿病。
一防“中风”
如今,中暑病例数相对下降,而夏天“中风”的发病率却升高,甚至高于冬天。
有研究资料指出,高温天人体的血流量比正常时高出3~4倍。如果老年人本来就动脉硬化,血管韧度减低,脆弱的血管经受不起快速血流的冲击,一旦血管破裂,就会发生中风。既可以表现为“脑中风”,也可以表现为眼底动脉破裂的“眼中风”,或耳部毛细血管破裂突发性耳聋的“耳中风”。
有些老人由于味觉减退,已有脱水状况,却不觉得口渴,故大汗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由于水分补充不足,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增高,从而产生脑梗。
所以夏季老人要坚持服药,及时补水,及时调节居室温度,以防中风。
二防“阴暑”
暑热致病固然常见,而盛夏里因贪凉致病的也不在少数。以中暑为例,大多因环境气温过高致人体不能适应,这仅仅是中暑的一种,中医学称之为阳暑。而另一种称之为“阴暑”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多,但还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这样描述:“阴暑者,因暑热而受寒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近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这里讲的伤寒,是指被寒邪所伤害之意。
在夏季里经常有身热头痛、无汗怕冷、关节酸痛、大便稀薄的阴暑患者到医院就诊,这主要是过于贪凉受寒所致。阴暑患者有时也会发生高热,来势凶猛,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清热解毒药或抗生素毫无用处,必须采用散寒化湿解表的方法,重者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所以夏天注意不过贪寒凉,避寒气,以免发生阴暑。
三防“寒湿”
中医把关节疼痛麻木称为“痹”,中医认为其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夏天,人们在室温过低的场所工作,或颈肩被空调电扇猛吹受凉,以致颈肩部位受风寒湿邪侵袭,颈部肌肉僵直酸痛。或在阴寒潮湿的环境下逗留时间过长,寒湿之邪侵犯肩、肘、膝关节,引起肩、肘、膝关节病变。
有些年轻女性夏天喜穿“露脐衫”,又嗜食冷饮,就易出现大便溏薄、口腻、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寒湿困脾胃”,也是夏季常见的寒湿性疾病。
所以,夏季虽热,但不要清凉湿润太过,反成寒湿疾病。(钱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