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振华根据历代医家不同见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积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形成主要是内因为主,先由机体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某些诱因而致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而发病。其病理形成与心、肝、脾、肾有关,病变重的常波及有关脏腑,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因此,临床辨证常以中脏腑、中经络进行分辨。凡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继而出现偏瘫不语者为中脏腑;凡不经昏迷,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为中经络。中经络在临床上宜分阴虚阳亢、风痰上逆和气虚血瘀3个证型论治。
阴虚阳亢型
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疼,不经昏倒,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苔薄黄,质红,脉弦细数。治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自拟养阴通络汤:制何首乌21克,牛膝、白芍各15克,丹皮9克,地龙21克,全蝎9克,土鳖虫12克,珍珠母30克,菊花12克,乌梢蛇12克,鸡血藤30克,天麻9克,甘草3克。
本证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风火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所致。方中制何首乌、川牛膝、白芍、丹皮、珍珠母,滋阴清热潜阳;地龙、全蝎、土鳖虫、乌梢蛇、鸡血藤、菊花、天麻,熄风通络。适用于中经络的阴虚阳亢证及中脏腑的阳闭证所遗留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如舌强语謇者,加节菖蒲、远志、郁金。如痰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
病案举例
患者章某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于1990年7月5日因情绪激动加之饮酒过量,突发神志昏糊,肢体软瘫,语言不利,经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曾在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8月余。就诊时症见:右侧肢体无力,语言欠流利,头晕耳鸣。神志清晰,语言声低欠流利,形体肥胖,面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年事已高,平素肝肾阴亏,复因情绪激动,饮酒过量,以致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肝风夹痰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制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黄精15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炮山甲10克,乌梢蛇15克,桑枝30克,地龙15克,鹿筋10克,蜈蚣3条,土鳖虫10克,甘草3克。12剂,水煎服。嘱加强肢体锻炼,情绪不宜激动,饮食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1991年5月8日二诊:头晕耳鸣大减,言语较前流利,右侧手能伸开,足能抬举,精神饮食好,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显效,但脉象沉细,说明阳气亏虚,故原方黄芪加量至50克,12剂,水煎服。
1991年5月21日三诊:头晕耳鸣基本消失,语言有力且流利,已经能自己行走,但觉右侧肢体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肢体无力,舌淡脉沉细,乃气血亏虚之象,仍应以益气养阴,强壮筋骨为法,方中加西洋参6克,丹参15克,牛膝12克,鸡血藤30克。黄精性滋腻,土鳖虫有小毒,均不宜久用,故去之。12剂,水煎服。
1991年6月4日四诊:右侧肢体较前有力,能自己上楼,语言流利,睡眠好,偶感头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益气养阴,平肝熄风,强筋壮骨。在三诊方基础上去当归、乌梢蛇、桑枝、赤勺、蜈蚣、地龙,加丹皮10克,草决明15克,黄精15克,山楂15克,泽泻10克。12剂,水煎服。
因患者去外地,半年后来信告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共服100余剂,右侧肢体康复,无明显不适症状,病获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