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某某,男,55岁。2011年3月28日初诊。患者弓背而行,面色萎黄,眼睑、爪甲及牙龈苍白,衣着厚重。舌淡苔黄腻,舌下脉络(+)。患者自诉近一月来,时常发热,体温最高达41℃。遂至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入院治疗,入院已一周有余,但疗效欠佳,现患者仍痰多,且咳痰不利,重度乏力,动则气喘,心慌、心悸,舌色淡,苔黄厚,舌下脉络迂曲,脉数。
理化检查:X线胸片示:右肺间质性纤维化;双肺弥漫性肺气肿。血象、骨髓象示贫血伴血小板减少性骨髓象。
分析:患者贫血貌,一月来,反复发热,痰多,咳吐不利,咳痰后不发热,结合理化检查,王道坤教授辨证为:邪居少阳、浊痰停肺,瘀而发热,治当和解少阳、逐瘀化痰兼以扶正。方药予以小柴胡汤合千金苇茎汤、生脉饮加味。
处方:柴胡18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干姜6克,芦根15克,桃仁12克,生薏苡仁30克,莱菔子15克,白芥子12克,紫苏子12克,陈皮12克,川军3克,枳实12克,炙甘草10克,生晒参(对入)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3剂,水煎服。
患者入夜即烧起,21时服药一次,热势减退,当夜即安卧,次日晨起续服一次,白天热起,仅行物理降温,体温便恢复正常。
2011年3月30日复诊:患者服药3剂,病势较前大为好转,心慌、心悸之症亦获缓解,舌苔转为薄黄。体温检测最高时为38.5℃,自诉咳痰通利则不发热,咳痰不利则自感发热。遂在原方基础上增黄芩为15克,生薏米为50克,生晒参为15克,加用生石膏4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回访家属,此后患者住院仅内服中药汤药,再未行输血及其他特殊治疗,发热止,饮食、睡眠均好转,一周后出院,回家调养。
按王道坤教授时常强调:临床辨证,始终要贯穿抓主证的思想,要用中医思维去认识疾病,用中医的独特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被西医的“病名”所牵绊。该例患者,典型的贫血貌,且经权威西医医院确诊为贫血,理化检查示右肺间质性纤维化;双肺弥漫性肺气肿。反复发热一月余,西医抗生素治疗妄效,考虑输血治疗,但病人处于发热病态,属输血之禁忌!西医技止于此,转求中医治疗。该患发热当属外感而发,病人痰多,咳吐不利,自述咳痰后不发热,不咳痰则热,其病位在肺,浊痰停肺,瘀而发热;反复发热近一月,寒热往来,六经辨证,属仍邪居少阳。故方药选用和解少阳之经方——小柴胡汤;化痰除浊方选千金苇茎汤合用三子养亲汤以增其力;患者贫血,本气虚血弱,加之发热足月,气津两伤,酌情选用生脉饮益气生津以扶正。肺与大肠相表里,加用川军、枳实为取承气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