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拉尔德·楚尔·豪森在沈阳“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发言中称,目前,全球因宫颈癌死亡的女性人数是每年53.4万人,其中85%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如何及早发现和干预,中医药治疗效果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部分医学专家。
HPV是宫颈癌的致病元凶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关于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病因之一,尤其是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感染十分常见,但并不是所有的感染都会进展成恶性肿瘤。研究表明:50%~90%的HPV感染可在感染后数月至2年内被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在间隔1年以上的时间连续两次检测出同一高危型的HPV DNA则被认为是持续性感染。
从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到最后进展为恶性肿瘤是长期、渐变的过程。宫颈癌有一系列的前驱病变,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通过根据严重程度分为CIN1、CIN2和CIN3,一般为CIN1→CIN2→CIN3→原位癌→浸润癌的连续发展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的时间。所以,通过预防HPV感染、清除持续HPV感染、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可以达到防治宫颈癌的目的。
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方法局限
宫颈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唯一可以预防的癌症。其长期的致病过程,为防治提供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可以使低级别病变得到缓解或痊愈,阻止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的筛查工作是针对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通过三阶梯诊断,可及早确认病变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随着宫颈癌普查工作的开展,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较多采取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凝治疗、环形电切术和宫颈锥切术、子宫切除术。其治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宋志琴介绍,现有破坏性物理疗法和手术切除疗法,只针对局部异常细胞的清除,不能去除HPV持续感染,因此无法从根本上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对此,临床医生们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到既有效治疗又不会发生治疗过度的现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爱平认为,对于很多年轻未育的患者或者是不耐受物理和手术疗法的患者来说,更适合药物治疗。
中医药另辟蹊径斩获成果
一直以来,各国都在积极进行HPV感染防治的相关研究,但限于HPV本身无法体外培养的特异性,西方科研界药物研究受阻而转向疫苗研究,但疫苗应用局限性大,目前仍处于实验摸索阶段,其远期预防效果尚且未得而知。而我国中医药在HPV防治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正式立项,对“HPV的危害与防治”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中科院派特公司(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简称派特博恩)承接该项目,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在1995年成功研制出中药制剂——派特灵。派特灵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经科学配伍,以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蛇床子等中药为主要成分,采用先进的萃取工艺技术制成。
据了解,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毒室完成的派特灵的药理、毒理试验表明,派特灵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抑制瘤体细胞增殖、引起瘤体坏死脱落,以及个别药物(鸦胆子油)有剥脱作用,能增强对瘤体的破坏,在破坏细胞的同时对细胞内生存的HPV病原体亦起到杀灭和抑制作用。该试验证明,派特灵是专业针对HPV引起的皮肤疾病的中药制剂,产品达到高效性与低毒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家润当时与派特博恩共同探索了派特灵的药理作用及特点。他认为,派特灵应用技术本身是一个临床经验方,现在得到了实验室用于治疗的支持和印证。 “这项技术为HPV感染所致的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疾病防治、药物开发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开拓了HPV感染防治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2008年,派特博恩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派特灵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等疗效的临床观察,统计数据显示,派特灵治疗组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痊愈率为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