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即农历一月、二月和三月。
从立春那天起,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春季是由寒转暖的季节,也是自然界阳气初发,由弱转强,以及阴寒之气由盛转衰乃至消失的季节。此时阴阳之争甚为剧烈,气候之变,乍寒乍暖,时晴时雨。从阳长阴消的过程来看,春季气候变化大体经过两个阶段:从立春到惊蛰是第一阶段,气候变化无常,阳气与阴气交战激烈,出现 初热与骤寒交替,以寒气仍重为特点的气候;从春分到立夏前一天止为第二阶段,此时气候渐趋稳定,暖气已逐渐占为主导,寒气已逐渐消失,但又多雨,出现阴雨天气。
一天之中的变化与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早晨及日中注意养阳,多参加户外活动与身体锻炼,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傍晚与夜半,阳气开始潜藏,卫外能力减弱,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寒霜雨露侵袭致病。
道家养生家丘处机曾著有《摄生消息论》,较翔实地阐明了他的四时养生观念。对于春季养生,曾指出“春日融合,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抒滞怀,以畅生气, 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又说“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春季常有“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等症状,“若稍觉发 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应“选食治方,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畅通,若无疾状,不必服药”。他认为春季应当“避风如避剑, 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生机盎然,顺应天地,应晚睡早起,散步于庭院,活动肢体,精神上要条达舒畅,如反其道,会损伤肝脏。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与春,原意是强调春天对一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实际上也适用于养生。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阳气萌动,新陈代谢加快,如同程序的启动阶段,启动顺利,程序才能正常运行。所以,春季养生是四季养生中十分重要的开端。
中医根据五行理论,把春季与自然界信风相联系,认为春季风邪偏盛,风邪又为“百病之长”,容易夹杂各种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而发病。这也是春季疾病多发的原因之一,必须引起重视。春属风木,主生发,制于金,胜于土。以气候特点来说,春季多风,故春多因外感风邪引起的发热、恶风、咳嗽等症,治疗不当,病邪初起 犯肺,进而逆传心包。如沐浴、酒后、出汗、夜卧等均须注意避免受风,以防造成外风、内风、偏风等各种风疾。此时也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比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肠胃炎等传染疾病、春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溃疡病、老年性关节炎等慢性病的高发季节。
春季疾病预防方面要注意的是,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们户外活动增加,使得这一季节的流感、肺炎、流脑、肝炎等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发病增加。中医将此类治病因素称为“虚邪贼风”,与春季“春风夹邪”的气候特点有一定关系。所以,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具体方法有:避免疾病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用食醋熏蒸消毒等。由于春季温差较大,对血管收缩,舒张的调节要求 较高,所以心脑血管病变在春季容易发作,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因此,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冷暖的调节。春季亦是精神病的好发季节,民谚有 “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故要注意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监督,以及加强精神调节和心理的疏导。此外,春风也带来了花粉过敏症,可表现为支气管哮喘、鼻炎、各种皮肤病、紫癜等各种病变。因此,过敏体质的人,春天要尽可能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可服用祛风抗过敏的中药进行预防。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和咬秋的习俗,何谓“贴秋膘”?一旦立秋,人们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
养生专家指出,虽然时至立秋,但是天气还很闷热,因此防暑、除湿和注意养生保健仍然很重要。
拒绝秋膘防肥胖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 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 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 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 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食物养阴防滥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不要。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 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 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