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决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二。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愿闻何谓精? 一气者,真气也。真气在人,分一以为六别,故惑其义也。 平按:《灵枢》“所以”下有“然”字;无“愿闻何谓精”句。 岐伯曰:两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但精及津、液,与气异名同类,故皆称气耳。雄雌二灵之别,故曰两神。阴阳二神相得,故谓之薄。和为一质,故曰成形。此先于身生,谓之为精也。 平按:“薄”《灵枢》、《甲乙经》均作“搏”。 何谓气? 下焦如渎,谓之津液。中焦如沤,谓之为营血。上焦如雾,为卫称气,未知所由。 平按:《甲乙经》无“何谓气,岐伯曰”六字。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熏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上焦开发,宣扬五谷之味,薰于肤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万物,故谓之气,即卫气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均无“熏肉”二字。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腠理,是谓津。 腠理所泄之汗,称之为津。 平按:“汗出腠理”《灵枢》作“汗出溱溱”。 何谓液?岐伯曰:谷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光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淖,□卓反,濡润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称津液;今别骨节中汁为液,故余名津也。五谷之精膏,注于诸骨节中,其汁淖泽,因屈伸之动,流汁上补于脑,下补诸髓,旁益皮肤,令其润泽,称之为液。 平按:“谷气满”《灵枢》、《甲乙经》作“谷入气满”;“光泽”《灵枢》作“泄泽”,《甲乙经》作“出泄”。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血于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五谷精汁在于中焦,注手太阴脉中,变赤循脉而行,以奉生身,谓之为血也。 平按:“中焦受血于汁”《灵枢》作“中焦受气取汁”,《甲乙经》作“中焦受汁”。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毋所避,是谓脉。 盛壅营血之气,日夜营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谓之脉也。 平按:《甲乙经》“壅”作“拥”。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六气之中,有余不足,总问也。脑髓等别问,取其所知也。 平按:注“取”,别本作“求”。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 肾以主耳,故精脱则耳聋。 气脱者,目不明; 五脏精气为目,故气脱则目 。 津脱则腠理开,汗大泄; 前之二脱,言脱所由,故有脱也。以下三脱,直著其脱状,故津脱,腠理开、汗泄为状。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 ,耳数鸣; 骨节相属之处无液,故屈伸不利。无液润泽皮毛,故色夭。脑髓无补,故脑髓消、 、耳鸣。 ,衡孟反。 平按:《甲乙经》“骨属”作“骨痹”。《灵枢》“ ”作“胫”。 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以无血,故色白。无血润肤,故不泽。脉中无血,故空虚。以为不足,虚之状也。 平按:“不泽”下《甲乙经》有“脉脱者”三字。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为大海。 六气有部有主,有贵有贱,有善有恶,人之所受,各有其常,皆以五谷为生成大海者也。 平按:“与为大海”《灵枢》、《甲乙经》均作“与胃为大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