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肝脉弦”至“是谓五脏脉”,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二①《宣明五气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经脉》上篇。自“平心脉来”至“肾死”,见《素问》卷五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甲乙》同上。自“岐伯曰:心脉揣坚而长”至“身寒有痹”,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下篇。自“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至“调其甘药”,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病形脉诊》下篇。自“肝满肾满”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自“肝满肾满”至“偏枯”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八。自“心脉满大”至末,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经脉》下篇。 ①“卷二十三”,萧氏原作“卷二十二”,据《素问》改。 肝脉弦,心脉勾,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脉。 肝、心、脾三脉,《素问》、《九卷》上下更无别名。肺脉称毛,又名浮,肾脉称石,又名营,是五脉同异。若随事比类,名乃众多也。 平按:《素问》“肝脉”上,有“五脏应象”四字;“五脏”下有“之”字。《甲乙》无“是谓五脏脉”五字。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心脉,夏脉也。 夏日万物荣华,故其脉来,累累如连珠,以手按之,如循琅 之珠,以为平和之脉也。而称勾者,曲也,珠连高下,不如弦直,故曰勾也。 平按:《素问》“平心脉”上,有“夫”字。《甲乙》无“平”字;“曰心平”作“曰平”。 夏以胃气为本; 胃为五脏资粮,故五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病心脉来,动如人喘息连属,然指下微觉曲行,是谓心之病脉者也。 平按:《甲乙》无“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十字;“喘喘”作“累累”;“曰心病”作“曰病”,下同。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勾,曰心死。 心脉来时,按之指下觉初曲后直,如操带勾前曲后直,曰心死脉。居,直也。 平按:《甲乙》无“死心脉来”四字;“前曲”作“前钩”;“曰心死”作“曰死”,下同。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厌,伊叶反。聂,尼□反。厌厌聂聂,如人以手按已落榆荚,得之指下者,曰肺平脉也。 平按:《甲乙》“平肺脉来”作“肺脉来”;“落榆荚”作“循榆叶”;“曰肺平”作“曰平”;无“秋以胃气为本“六字。 病肺脉来,不下不上,如循鸡羽,曰肺病; 按于毛脉,如人以手摩循鸡翘之羽得于心者,以为肺之病脉也。 平按:《甲乙》无“病肺脉来”四字。“不下不上”《素问》作“不上不下”,《甲乙》同。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之吹毛,曰肺死。 脉之动也,如芥叶之浮于水,若轻毛而逐风移,如斯得者,曰死脉者也。夫五色有形,目见为易;五声无形,耳知为难;五脉之动,非耳目所辨,斯最微妙,唯可取动指下以譬喻之,亦得在于神,不可以事推之也。 平按:《甲乙》无“死肺脉来”四字。《素问》“吹”上无“之”字,《甲乙》同。注“以譬喻之,亦得在于神”,“之亦”二字,原钞作“亦知”二字。 平按:“亦知”恐系“之亦”二字颠倒,谨拟作“之亦”,“之”字属上句读。 平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长竿,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揭,奇哲反,高举也。肝之弦脉,独如琴瑟调和之弦,不缓不急,又如人高举行竿之梢,招招劲而且 ,此为平也。 平按:《甲乙》“肝脉”上无“平”字。《素问》“濡”作“ ”;“竿”下有“末梢”二字,《甲乙》同,无“春以胃气为本”六字。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盈,满实也。肝气实滑,如循长竿,少于胃气,故肝有病也。 平按:《甲乙》无“病肝脉来”四字。 死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弦,曰肝死。 肝真脏脉来,劲急犹如新张琴瑟之弦,无有濡弱,是无胃气,故为死候也。 平按:《甲乙》无“死肝脉来”四字。《素问》“弦”上有“弓”字,《甲乙》同。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按脾脉和柔,胃气也。相离中间空者,代也,如鸡行践地迹中间空也。中间代者,善不见也。 平按:《甲乙》“脾脉”上无“平”字;“曰”下无“脾”字;无“长夏以胃气为本”七字。“脉”下,袁刻脱“来”字。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爪聚,中间不空,聚而恶见,比之无代,故是脾病也。 平按:《甲乙》无“病脾脉来”四字;“曰”下无“脾”字。 死脾脉来,坚兑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水之流,如屋之漏,曰脾死。 按脾脉来,坚尖聚兑而不相离,上触人指,如鸟喙,如水流动,如屋漏之滴人指,脾脉死候也。 平按:《甲乙》无“死脾脉来”四字;“坚兑”《素问》作“锐坚”。“鸟之喙”《素问》、《甲乙》“鸟”作“乌”,《千金》作鸡。“如屋之漏”《素问》、《甲乙》在“如水之流”上。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旬,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旬,平也。手下坚实而平,此为石脉之形,故为平也。有本为揣揣果果之也。 平按:《甲乙》“肾脉”上无“平”字。“如旬”《素问》作“如钩”,《甲乙》同。“曰”下,《甲乙》无“肾”字,无“冬以胃气为本”六字。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肾之病脉,按之如按引葛,逐指而下也。益坚,始终坚者。是谓肾平。初 后坚,故是肾病也。 平按:《甲乙》无“病肾脉”三字;“曰”下无“肾”字。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肾之石脉来,指下如索,一头击之,彼头控之,索夺而去,如以弹石弹指辟辟之状,是肾之死脉候也。 平按:《甲乙》无“死肾脉来”四字;“曰”下无“肾”字。“发”字,袁刻脱。 岐伯曰:心脉揣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揣,动也。长,谓寸口脉长一寸也。此为心脉盛动坚。心脉上至舌下,故盛动坚,舌卷不能言。 平按:《素问》、《甲乙》无“岐伯曰”三字。“揣”《素问》作“搏”,下同。《甲乙》无“当”字。 其 而散者,当消渴自已。 动而坚者病舌卷, 而散者病消渴,以有胃气,故自已,由手少阴贯肾络肺系舌本故也。 平按:《甲乙》“当”作“病”。《素问》“消渴”作“消环”,新校正云:“《甲乙》环作渴。” 肺脉揣坚而长,当病唾血; 肺脉浮短,今动坚长,知血络盛伤,故唾血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 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 以肺气虚,故脉 散也。虚故腠理相逐,汗出如灌,至令不复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素问》“至令”作“至今”。 肝脉揣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善喘; 肝脉 而弦,今动坚而长,其色又不相应者,是人当有坠伤,坠伤损血在胁下,又令喜喘故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素问》、《甲乙》“善喘”作“喘逆”。 若 而散者,其色泽,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 易,音亦。若脉 散,色又光泽者,当因大渴暴饮,水溢肠胃之外,易入肌皮之中,名曰溢饮之病也。 平按:“若 而散者①,其色泽”《素问》、《甲乙》作“其 而散,色泽者”。《甲乙》“暴渴”作“渴渴”;“易”作“溢”。 ①“者”字,萧氏脱。今据以上经文补。 胃脉揣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胃脉 弱,今动坚长,又他色来克,当病折髀,以足阳明脉行髀故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 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膑痛。 胃虚不消水谷,故食积胃中,为痹而痛。又脉行膝,故病膝膑痛。膑,膝端骨也。 平按:《素问》无“膑痛”二字。《甲乙》无“当”字,“膑痛”作“痛髀”。 脾脉揣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 脾脉 弱,今动坚长,虽得本色,以其阳虚,故病少气。 平按:《甲乙》无“当”字。注“阳虚”,袁刻作“阳盛”。 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 足太阴脉循 ,故脾虚色不泽者, 肿若水之状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 肾脉揣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 肾脉沉石,今动坚长,黄色贼邪及赤色微邪来克,故病腰痛,以足少阴脉营腰故也。 平按:《素问》“赤”下有“者”字,《甲乙》有“者”字,无“当”字。 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 阴盛太阳气虚,故少血。得之在久,至今不复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今”作“令”。“以”下,《素问》有“帝曰:论得心脉”至“以其胜治之愈也”百六十七字,新校正云:“此一段,全元起本在《汤液篇》。”据此,则本书无此一段,与全元起本同。 黄帝问于岐伯曰: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其病发于五脏,有伤其候五色,何以知其久病、新暴之别? 平按:《素问》“黄帝问于岐伯曰”作“帝曰”,“曰”下有“有”字,“伤”下有“脉”字。《甲乙》无此一段。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故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邪始入于五脉,故脉小,未甚伤于血气,故部内五色不夺,是知新病。 平按:《素问》“故”作“征”,下同。《甲乙》无“岐伯”至“故其”十一字。 故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 脉为其本,色为标也,本受邪气已,方受与标,故脉本不夺,色甚夺者,知是久病。 平按:《甲乙》无“故”字及二“其”字。 故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内之五脉,外之五色,二俱夺者,知病已成在久。 平按:《甲乙》无“故其”二字;“久”上无“此”字。 故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人之有病,五脉五色二俱不夺者,其病未行血气,故知新病也。 平按:《甲乙》无“故其”二字。 故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击伤不见血,见血而湿若水中也。 弦石俱至而色见青赤,其人当病被击内伤。其伤见色,故青赤也。若被击出血,血湿若居水中者,此为候也。 平按:《素问》、《甲乙》“肝”上无“故”字;“见血而湿”作“已见血湿”。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从关至尺泽为尺也。季胁之部当在尺中央两傍,不在尺外两傍,季胁有病当见此处。 尺外以候肾, 尺中两傍之外,以候两肾之有病,当见此部也。 尺里以候腹中, 自尺内两中间,总候腹中。 跗上以候胸中, “跗”当为“肤”,古通用字,故为“跗”耳。当尺里以上皮肤,以候胸中之病。 平按:《素问》作“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甲乙》同。 前候前,后候后。 当此尺里跗前,以候胸腹之前,跗后以候背后。 平按:《素问》、《甲乙》作“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跗上,鬲上也; 当尺里跗上皮肤,以候膈上也。一曰“竟上”,疑错。 鬲下者,腹中事也。 当尺里肤上以下,以为鬲下之分,即腹中事。 平按:“附上,鬲上也;鬲下者,腹中事也。”《素问》作“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甲乙》同,惟“胫”下无“足”字。 粗发者,阴不足,阳大有余,为热中,跗之下也。 尺之皮肤文理粗发者,是阴衰阳盛,热气薰肤,致使皮肤粗起,故为热中。 平按:《素问》“粗发”作“粗大”;“阳”下无“大”字;“热中”下无“跗之下”三字。《甲乙》同。 来疾去徐者,上实下虚,为厥癫疾; 来疾阳盛,故上实也。去徐阴虚,故下虚也。上实下虚,所以发癫疾也。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 上虚受风,故恶风也。 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 沉细皆阴,故沉细数,少阴厥逆。 平按:《素问》、《甲乙》“有”上,有“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九字;“俱”上,有“脉”字。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沉细,阴也。散,为阳。故病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 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