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此段见《伤寒・太阳篇》。汗多阳亡,浊阴上逆,是以呕吐。阳不归根,客居膈上,息道短促,是以脉数。膈上虽热,胃中则是虚冷,虚冷则水谷不消,而病呕吐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者,阳明胃气之所变现也,动脉在足趺上之冲阳,故曰趺阳。阳明胃气,以下行为顺,脉不应见浮涩,浮则胃气之虚而不降也。胃虚而上逆,则脾虚而下陷,陷则脾伤,脾伤不能磨化水谷,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者,饮食倒上,是反顺而为逆也。紧涩者,血寒而阳陷也,脾败不磨而脉见紧涩,水冰地坼,微阳沦陷而不升,故其病难治。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胆肝脉弦,弦者,木郁克土,胃阳之虚也。胃气无余,不能消谷,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宗气衰微,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土败木贼,脉反见弦,故名曰虚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寸口者,手太阴肺气之所变现也。肺主气,寸口脉微而数者,肺中宗气之虚也。水谷之化营气,行于经络,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宗气。宗气者,所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营气之源也。无宗气则营气虚,营虚则血不足也。宗气之根,实本于营血,血藏于肝,而血中之温气,则化君火,气乃君火之敛降者也。营虚血少,不能化火,阳衰于上,故胸中冷。血,阴也,而孕君火,其性温暖而和煦,后世但言凉血,而不知暖血,误人多矣。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先呕而后渴者,积饮既去,而津亡作渴,故为欲解。先渴而后吐者,为水停心下,阻格君火,是以作渴。渴而饮水,为停水所阻,乃复呕出,此属素有积饮之家也。呕家津液失亡,本当发渴,今呕后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停留,所呕者,但是新下之水谷也,此属支饮。此段见“痰饮咳嗽”中。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者,陈宿在上,故不可下。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此段见《伤寒・厥阴》。呕家而有痈脓,当令其脓从呕出,不可降逆止呕,使脓无出路。俟其脓尽痈平,则呕吐自愈矣。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此段见《伤寒・阳明》。浊气上逆,则生呕哕。哕而腹满者,太阴之清气不升,阳明之浊气不降也,前后二阴,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后部不利,利其谷道,前后窍通,浊气下泄,则满消而哕止矣。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前窍短涩,后门干燥,多有粪若羊矢之证。盖手足太阳,两经同气,水谷入胃,脾阳消磨,散其精华,上归于肺,雾气化津,传于膀胱小肠,水路清通,谷道滋润,是以小便不涩,大便不干。胃反气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阴失滋,枯涩燥结,故粪如羊矢。下窍堵塞,浊气莫泄,逆而上冲,故呕吐不止。缘其阳衰土湿,中气颓败,不能腐熟水谷,化气生津,以滋肠窍,是以饮食不得顺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汤,人参补中气之虚,白蜜润小肠之燥,半夏降胃气之逆,中气旺而水谷消,下窍开而渣滓降,浊气不升,呕吐自止也。 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手足太阳,是为三阳,足太阳膀胱结则小便涩,手太阳小肠结则大便干,下窍涩结,浊气上逆,故食膈而不下,总由于阳明之阳虚。噎膈、反胃颇同,反胃之病,在胃之下脘,噎膈之病,兼在胃之上脘。上脘气闭,则食不能入,下脘气闭,则入而复出,阳明之性,阳盛则开,阴盛则闭故也。 大半夏汤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胃反,呕吐而渴欲饮水者;湿盛胃逆而火不根水也。以戊土上逆,降路瘀塞,君相二火,不得下蛰,逆刑辛金,是以渴生。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桂枝,疏木而泻水,姜、甘、白术,降逆而燥土也。 茯苓泽泻汤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再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吐伤中气,湿动肺逆,郁生上热,表里无降泄之路。文蛤汤,甘草、大枣,补土而益脾精,石膏、文蛤,清金而泻湿热,杏、姜,利气而降逆,麻黄发表而达郁也。 文蛤汤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五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饮,是病去而津亡也。其病当解,宜急与之水,以益津液。思水者,痰饮虽去而土湿犹存,渴欲饮水,恐其复致停瘀,猪苓散,二苓、白术,泻湿而燥土,最为相宜也。 猪苓散 猪苓 茯苓 白术 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胃之上口,必有湿热瘀塞。大黄甘草汤,大黄泻其郁热,甘草培其中气也。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呕而脉弱,胃气之虚,小便复利,肾气之虚,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里阳虚败,加以身有微热,而见厥逆者,阴盛于内而微阳外格,故为难治,宜四逆汤,以回里阳也。 ◎四逆汤七十五 方见《伤寒・太阴》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在“痰饮”。 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胃气上逆,浊阴不降也。小半夏汤,半夏、生姜,降逆气而驱浊阴也。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少阳》。呕者,胆木之克胃土。甲木从相火化气,相火郁升,是以发热。小柴胡汤,参、甘、大枣,补戊土而益中气,柴胡、黄芩,泻甲木而请相火,生姜、半夏,降浊而止呕也。 ◎小柴胡汤七十六 方见《伤寒・少阳》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邪冲激,则肠中雷鸣。胆胃升郁,则心下痞硬。心痞则火无降路,必生上热,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清上而泻火,姜、甘、参、枣,温中而补土,半夏降逆而止呕也。 ◎半夏泻心汤七十七 方见《伤寒・少阳》半夏泻心汤 半夏八两,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中气虚寒,胆胃逆升,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吴茱萸汤,人参、大枣,补中而培土,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也。 ◎吴茱萸汤七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胃气上逆,浊阴翻腾,则生干呕。肺气郁阻,津液凝滞,则生涎沫。浊气升填,头上壅塞,则苦疼痛。肺胃之上逆,根缘中下之虚寒,宜吴茱萸汤,温补中脘而降逆气也。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胃寒而气逆也。半夏干姜散,半夏降其逆气,干姜温其中寒也。 半夏干姜散 半夏 干姜 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甲木之贼戊土,胃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下为泄利而上为干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甘草、大枣,补中气而益脾精,黄芩、芍药,清甲木而泻相火,半夏、生姜,降胃气而止呕吐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 方见《伤寒・少阳》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胸中似喘、似呕、似哕,又复不喘、不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烦乱而无奈者,胃气上逆,浊气翻腾,温温泛泛,心绪作恶之象也。生姜半夏汤,降逆气而驱浊阴也。 此即小半夏汤,而分两不同。 生姜半夏汤 生姜汁一升 半夏半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干呕哕者,胃气上逆,浊阴涌泛也。肺气阻滞,郁生痰涎,遏抑清阳,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橘皮汤,橘皮、生姜,降冲逆而行瘀浊也。 橘皮汤 橘皮四两 生姜八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逆者,中虚而胃逆也。橘皮竹茹汤,参、甘、大枣,补中而培土,橘、姜、竹茹,降逆而止呕也。 橘皮竹茹汤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生姜半斤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