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金匮悬解 -- 卷十四・内伤杂病

痰饮咳嗽 三十七章

书名:《金匮悬解》  作者:黄元御

痰饮咳嗽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实原于土虚。盖化水者,气也,其职在肺,化气者,水也,其职在肾,阳衰土湿,则肺失清降而气不化水,肾失温升而水不化气,于是痰饮作矣。痰饮浊瘀,肺气不布,隔碍壅阻,于是咳嗽生焉。治咳嗽者,去其痰饮,治痰饮者,培其土气,培土气者,疏木而泄水,缘水侮木贼,中气湿寒,此痰饮咳嗽所由来也。然则苓桂术甘,实为痰饮主方,自此随证而化裁之,温凉补泻,意悉法周,虽百虑而不一致,实同归而非殊途也。

后世庸工,凡临咳嗽,必用清润,至于滋湿伐阳,茫然不知,久而土崩人亡,未有幸脱者。百试不验,而千古皆同,此辈方心,不可鉴也。

 

痰饮一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处所不同,名目亦殊。义详下章。

 

痰饮二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其人素日肌肉丰盛,今忽瘦削,此由脾虚不能化谷,食宿水停,肌肉不生也,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如此谓之痰饮,饮之行走于心下小肠之间者也。饮后水流胁下,咳唾鼓动,牵引作痛,如此谓之悬饮,饮之空悬于肝胆之经者也。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化汗外泄,而不得汗出,水浸肢节,身体疼重,如此谓之溢饮,饮之流溢于四末者也。咳嗽气逆,倚物布息,气道短促,不得眠卧,营卫郁遏,其形如肿,如此谓之支饮,饮之支结于胆经而伤及肺脏者也。支饮或左或右,偏而不正,如树木之枝,在木干之旁。在左则右倚物息,在右则左倚物息。以足少阳之经,下胸贯膈而循胁,位在胸侧,水饮阻格,胆经不降,逆冲肺部,肺无布息之地,故咳喘而不卧也。

 

痰饮三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水在心,火败水凌,浊阴填塞,心下坚痞动筑,气息促短,恶水不欲饮。水在肺,气滞津凝,吐涎沫而欲饮水。水在脾,阳衰湿旺,少气而身重。水在肝,经气迫急,胁下支结满硬,嚏而振鼓作痛。水在肾,木郁风摇,心下悸动。盖饮食入胃,脾阳蒸动,化为精气,上归于肺。肺金清和,将此精气散布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中,经络脏腑,皆得受气。气降则化水,水升又化气。水之在上,气方化而未盛,故气多而水少,其象如雾。气之在下,水方化而未盛,故水多而气少,其形如渎。在上之气,有清有浊,清者化而为神气,内归于心肺,浊者外泄而为汗。在下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化而为精血,内归于肾肝,粗者外渗而为溺。至于脾胃湿盛而阳虚,则气水不化而凝为痰饮。痰者,气不化水,熏蒸于上而凝结得也,故其质厚。饮者,水不化气,淫于下而停瘀者也,故其质薄。

痰饮之家,虽由于肺肾之阳虚,而实原于脾胃之湿盛,后世庸工,乃有湿痰、燥疾之说,不通极矣!

 

痰饮四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火位,而留饮居之,是寒水之凌君火也。太阳寒水之经,行身之背,其人背后寒冷,正对心位,其大如掌也。

留饮即痰饮之停留者,上自心下,下至小肠,停留不散,是谓诸饮之宗,如水木之源本也。自此而流于胁下,则为悬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结于胸旁,则为支饮,是诸饮之支,如水木支派也。

 

痰饮五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足少阳之经,自缺盆而入胁里,足厥阴之经,自小腹而布胁肋,胁下痛引缺盆者,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则经脉振动,是以痛甚。此痰饮之流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所谓悬饮也。

 

痰饮六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饮阻窍隧,肺无降路,津液凝滞,故短气而渴。湿流关节,故四肢历节而疼痛。此饮之自胸膈而流四肢,所谓溢饮也。

 

痰饮七

脉沉者,有留饮。

火浮水沉,自然之性也。

 

痰饮八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悸,必有伏饮。

膈上痰饮阻碍,肺气壅满,喘促咳嗽,是土湿而胃逆也。一旦痰气上涌,呕吐发作,胃气逆升,则太阳不降。太阳寒水之经,经气郁遏,营卫易位,则发热而恶寒。营阴束其卫阳,是以发热恶寒。太阳行身之背,逆而不降,经气壅迫,故脊背疼痛。胃逆则脾陷,肝木抑遏,陷于水位,是以腰疼。肾位于腰,是谓水位。肝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木郁风动,肝液升泄,故目泣自出。风木摇荡,故振振而悸。如此必有伏饮,缘饮伏湿旺,土木双郁,是以见证如此。

 

痰饮九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

病人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不能消化,水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土虚食少而饮水多者,水停心下,郁其木气。甚者木郁风动,则生悸。微者肺金阻格,必苦短气。水旺木郁,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若两关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乙木郁于左关而不升,甲木郁于右关而不降,此皆大下后之虚脉,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气也,盖饮泛土湿,木气必郁,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右偏弦者,饮在胃土也。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同原也。

 

痰饮十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弦数者,少阳甲木不降,相火逆升,必有寒饮郁格。冬时水旺下寒,阳气不蛰,夏而水衰,然相火升泄,下寒愈剧,皆难治也。

 

痰饮十一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肺病痰饮,金能胜木,故脉不弦。但苦痰饮阻碍,喘促短气耳。

 

痰饮十二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支饮亦饮之偏结于肺部者,故喘不能卧,加以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弦也。

 

痰饮十三

脉浮而细滑,伤饮。

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

 

痰饮十四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者,水寒土湿,火冷金凉,精气堙郁所作。当以温药和之,寒消湿化,自然涣解。盖土不得火,湿气滋生,此痰饮化生之原也。土湿则上不能生金,痰凝于心胸,下不能制水,饮聚于肠胃。肺冷故气不化水,熏蒸而为痰,肾寒故水不化气,停瘀而为饮,是以当温也。

 

痰饮十五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停瘀胃口,土湿木郁,胆经莫降,故胸胁偏支胀满,目珠眩运。以君相同气,甲木失根,君火亦腾,神魂浮荡,无所归宿,是以发眩。目者神魂之开窍,故眩见于目。苓桂术甘汤,术、甘,补中而燥土,苓、桂,泻水而疏木也。

 

◎苓桂术甘汤九十二 方见《伤寒・太阳》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痰饮十六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方见“消渴”。

微饮阻隔,肺金不降,是以短气。此缘土湿木郁,不能泄水,当从小便去其水饮。饮去而土燥,则肺敛而气降矣。苓桂术甘汤,术、甘,补中而燥土,苓、桂,泻水而疏木,可以主之。肾气丸,丹、地、苓、泽,清风而泻湿,附、桂、茱、蓣,暖水而荣木,亦可以主之也。

 

痰饮十七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留饮在下,故脉伏而欲自利。若利反捷快,是留饮下行,肠胃滋濡也。虽水随利下,心下犹续续坚满,以水下未尽,浊阴不得遽消,然已非从前痞结之象,此为留饮欲去,故稍觉松软也。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泻水而涤饮;甘草、芍药,培土而泻木,蜂蜜滑肠而行水也。

 

◎甘遂半夏汤九十三

甘遂半夏汤

甘遂大者二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合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痰饮十八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肠间有水,阻遏中气,升降不行,是以腹满。君相升逆,故口舌干燥。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泻湿而行水,亭苈、大黄,流而决壅也。

 

◎己椒苈黄丸九十四

己椒苈黄丸

防己 椒目 亭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痰饮十九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水寒木郁,则脉沉而弦,法当悬饮在胁,咳唾引痛。病悬饮者,木旺土虚,不能行水,宜扶土而泻水。十枣汤,芫、遂、大戟,决渠而泻水饮,大枣补土而保脾精也。

 

◎十枣汤九十五 方见《伤寒》

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匕,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匕。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痰饮二十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而成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其阳气郁阻而肺热者,宜大青龙汤,石膏、麻、桂,清金而泻营卫,杏仁、生姜,利肺而降逆气,甘草、大枣,培土而补脾精也。其阴气冲逆而肺寒者,宜小青龙汤,麻、桂、芍药,发表而泻营卫,甘草、半夏,补中而降胃气,姜、辛、五味,温肺而下冲逆也。

 

◎大青龙汤九十六 方见《伤寒・太阳》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石膏如鸡子大,碎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九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痰饮二十一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土湿胃逆,不能行水,故饮停胸膈,阻格肺气,喘促壅满。胆胃填塞,甲木莫降,故盘结胃口,心下痞坚。水旺木郁,不能外华,故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人参、桂枝,补中而疏木,防己、石膏,泻水而清金也。邪虚者,病在膈间,得之即愈。邪实者,土湿木郁,而生下热,暂时难愈,三日复发。复与此汤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泻下湿、芒硝以清下热也。

面色黧黑者,《灵枢・经脉》:足少阳、厥阴之经,病则面尘脱色。盖木主五色,入心为赤,入肾为黑,以肝木藏血而华色,木荣则阳火发露而光华,木枯则阴水郁堙而晦黑。木者,水母而子火,火明而水黯故也。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支饮粘瘀,湿热缠绵,非用防己、石膏,不能泻也。实者三日复发,以湿热在下,病根伏留而不除也。

 

◎木防己汤九十八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一枚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九十九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痰饮二十二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气弱,不能消水,水停木郁,风动根摇,故脐下振悸。肺气不降,津液淫蒸,故涌吐涎沫。君相失根,神魂旋转,故颠冒眩晕。此缘水泛而土湿,五苓散,二苓、泽泻,利水而泻湿,白术、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五苓散一百 方见《伤寒・太阳》

五苓散

茯苓三分 猪苓三分,去皮 泽泻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痰饮二十三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卒然呕吐,心下痞闷,膈间有水,头眩心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半夏,降逆而止呕,茯苓泄水而消满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百一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痰饮二十四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饮停心下,阳不归根,升浮旋转,则生冒眩,此由土败水侮,故支饮上停。泽泻汤,白术补中而燥土,泽泻利水而排饮也。

 

◎泽泻汤百二

泽泻汤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痰饮二十五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呕家津伤燥动,本当发渴,渴者,为饮去而欲解也。今呕吐之后,反不作渴,此心下有支饮,阻格君相之火,逆刑肺金,是以作渴。渴而饮水,不能消受,是以作呕。新水虽吐,而支饮未去,是以呕后不渴。小半夏汤,半夏、生姜,降冲逆而排水饮也。

 

◎小半夏汤百三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痰饮二十六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水停心下,火升作渴。饮而新水又停,是以作呕。

 

痰饮二十七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居胆肺之部,清气郁阻,胸膈壅满,此胃土堙塞,绝其降路也。厚朴大黄汤,枳、朴,降逆而消满,大黄泻胃而通瘀也。

 

◎厚朴大黄汤百四

此即小承气汤,而分两不同。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一尺 枳实四枚 大黄六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痰饮二十八

支饮不得息,亭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

支饮壅阻,肺气不得布息,亭苈大枣泻肺汤,亭苈泻湿而利肺气,大枣补土而保脾精也。

 

痰饮咳嗽二十九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咳家脉弦,此为有水,缘湿旺木郁,是以脉弦,疏泄不行,是以有水。宜十枣汤,补土而泻水也。

 

痰饮咳嗽三十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咳烦胸痛者,支饮阻格,胆肺不降也,其病虽久,而支饮未去,犹宜十枣汤也。

 

痰饮咳嗽三十一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久咳数岁,是肺胃之常逆也。其脉弱者,土金未败,犹为可治。实大数者,肺胃上逆,阳气绝根,土败于甲木,金败于相火,是以死也。其脉虚者,必苦昏冒,以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格其阳气故也,治法属之饮家。

 

痰饮咳嗽三十二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咳嗽气逆,倚物布息,不得眠卧,此支饮在膈,气阻而不降也。小青龙汤,麻黄、桂、芍,发汗而泄水,五味、姜、辛,下气而止咳,甘草、半夏,补中而降逆也。

 

痰饮咳嗽三十三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青龙汤服下之后,若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是汗后阳亡而风木郁冲也。伤寒汗后阳亡,土湿水寒,木郁风动,则发奔豚,此亦奔豚之大意也。多唾口燥者,风木耗津而肺气上熏也。寸沉而尺微,上下之阳俱虚也。手足厥逆,土败而四肢失温也。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风木之上奔也。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阳明循面下行,风木郁冲,阳明逆行,故面热,升已而降,则流于阴股。手足痹者,汗泄血中温气,经络闭塞而不行也。小便难者,土湿木郁,不能疏泄也。时复冒者,饮阻阳气,升浮无根也。此宜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茯苓、桂枝,泻水而下乙木之冲,甘草,五味,培土而降辛金之逆也。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百五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痰饮咳嗽三十四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桂苓五味甘草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嗽而胸满者,乙木虽降,而辛金更逆也,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利肺而降逆,以治其咳满也。

 

◎苓甘五味姜辛汤百六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痰饮咳嗽三十五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热伤肺津,应当遂时作渴,津亡燥动,风木乃发。若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支饮格其阳气,法当昏冒。冒者胃气升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而止呕吐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百七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痰饮咳嗽三十六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后,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此卫气之郁,宜加杏仁,利肺壅而泻卫郁。肿家应用麻黄,以泻卫气,以其人服小青龙后,阳随汗泄,手足麻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手足厥冷。所以然者,以汗泻血中温气,其人阴中之阳已虚,麻黄复泻其血中之阳气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百八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细辛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痰饮咳嗽三十七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服小青龙后,其面翕热如醉,此胃热上冲,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后,此证犹存,宜加大黄以利之,则胃热清矣。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百九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tags: 咳嗽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金匮悬解 总目录
卷十三・内伤杂病
呕吐哕下利 四十九章
呕吐哕 二十四章
下利 二十五章
附方 卷十三・内伤杂病
卷十四・内伤杂病
痰饮咳嗽 三十七章 (当前页面)
卷十五・内伤杂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十三章
肺痿肺痈 五章
咳嗽上气 八章
附方 卷十五・内伤杂病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惊悸 四章
  2. 阴毒 一章
  3. 痉 十三章
  4. 寒疝 三章
  5. 奔豚 四章
  6. 蛔虫 三章
  7. 附方 卷十五・内伤杂病
  8. 五脏风寒积聚 二十一章
  9. 血痹 二章
  10. 附方 卷五・外感杂病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