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寒说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阳明入太阴证

书名:《伤寒说意》  作者:黄元御

 

溏泄哕噫

阳明病,胃阳旺者,则当能食,至燥矢结塞,胃气上逆,乃呕不能食。若初传胃腑,即不能食,是阳虚而胃寒也。再见小便不利而手足汗出,是湿寒凝滞,阳不内藏而发泄于四肢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阳虚内寒之家,手足常多冷汗。湿寒积聚,必作固瘕。固瘕者,瘕块坚固,石硬不软,湿寒结,日久而成。人之便后凝白寒滑成块而下者,即瘕之未固而后行者也。此其大便,必初硬后溏。以胃气虚冷,不能蒸水化气,水谷不别,合同而下,故成溏粪也。

凡阳明病,脉浮而迟,便是表热里寒,而见下利清谷者,宜四逆汤,温其胃寒。(方在“太阴”)。若不温里,而反饮冷水,以助其寒,胃气上逆,必生呕哕,若大吐大下后,阳虚汗出,医见其外热,或以为表证未解,复与之水,以发其汗,或以为里热未清,误以凉药攻之,土败胃逆,俱发哕噫。缘其胃中寒冷,不堪凉泻之味伐其微阳也。

若哕噫而见腹满,便具太阴之证,其前后二窍,定有不利之处。盖木主疏泄,脾土湿陷,肝木莫达,疏泄不行,故二窍不利。湿无泄路,己土郁胀,是以腹满。浊气不得下达,故冲逆而生哕噫。视其前后不利之部,通其郁塞,则湿消滞散,满减哕除矣。

 

卫虚无汗胃逆咳呕

阳明病,法应多汗,乃反无汗,其身痒如虫行皮中之状者,此以卫气久虚,不能外发,郁于皮腠之中,蠕蠕欲动而不畅达故也。

若卫虚无汗,而小便又利,是阳气下衰,不能摄水也。二三日后,阳气愈衰,上逆而生咳呕,手足厥冷者浊阴上填,必苦头痛。若但觉头眩而不痛,则逆气在胸,未全上头。咳伤咽喉,必苦咽痛。其食谷欲呕者,阳虚而胃逆也。宜吴茱萸汤,人参、大枣,补土而培中,吴萸、生姜,温胃而降逆。若得汤而呕吐反甚者,乃胆胃上逆,而生郁热,当先清其上热也。

凡伤寒呕多,俱因阳虚胃逆,虽有阳明里证,不可攻之也。

【81】吴茱萸汤 六十三

吴茱萸洗,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湿旺心痞

太阳中风,寸缓关浮、而尺脉微弱,肾气少虚,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而不呕,此太阳之表证未解也。使其心下痞硬者,此必医误下而陷表阳,以致成痞,非阳明也。使其心下痞不因攻下,并见发热作渴,恶寒已退者,此是太阳表解,转属阳明之腑也。盖阳明腑病,胃气上逆,甲木不降,二气壅遏,自能成痞,不须攻下也。其小便数者,水利土燥,大便必硬,然尺弱肾寒,不可攻下,虽不更衣十日,亦无所苦也。即渴欲饮水,亦当少少与之,但以法救其干燥而已。以其渴是土湿木郁,而生风燥,原非火盛。宜五苓散,泻湿而燥土也。(方在“太阳”)。

阳明病,凡心下硬满者,皆是土弱胃逆,即太阴之痞证也,慎勿以寒药攻之。攻之败其中气,泻利不止者,死。泄利止者,脾阳来复,乃可愈也。

 

寒热脉紧

阳明中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之表证未解,卫闭而风不能泄也。而口苦咽干,有少阳之经证,腹满微喘,有太阴之脏证。缘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胃气上逆,胆火郁升,故病象如此。此其表邪不解,而里阴复盛,若误下之,则阳败湿滋,必小便难而腹更满也。

如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是太阳表解,而属阳明之腑矣。但既觉腹满,则其太阴湿旺,虽经汗解,其身必重。若误汗以亡其阳,则烦躁昏愦,而作谵语。若烧针以亡其阳,则烦躁怵惕,而废眠卧。若误下以亡其阳,则土败胃虚,下焦客气,逆动于胸膈,心神扰乱,懊不宁,宫城瘀塞,舌上胎生者,宜栀子豉汤,涌其败浊也。若下后阴亡土燥,渴欲饮水,口干舌涩者,宜人参白虎(方在“太阳”),培中而益气,泻热而清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是土湿木郁,风动津耗而疏泄不行也,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泻湿而燥土,阿胶清风而润木也。

【77】猪苓汤 六十四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 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汗下亡阳

阳明病,发热脉紧,是太阳证,口苦咽干,是少阳证,汗出恶热,是阳明证,此谓三阳合病。而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则太阴之湿旺也,兼开阖迟涩而唇口不仁,则阳明之虚也,以脾主肌肉而开窍于口,阳性轻捷,阴性迟拙,阳明负而太阴胜,故身重而口拙。面色垢污,则少阳之虚也,以肝主色,血畅则色华,厥阴陷而少阳逆,故木枯而色晦。谵语遗溺,是太阳之虚也,以膀胱主藏,阳藏则火秘而神清,阳泄则水决而志惑,少阴盛而太阳虚,故遗溺而妄言。阳虚如是,若误汗以亡阳,则神败而谵语,若误下以亡阳,则额上生汗而阳泄于头面,手足逆冷而阴旺于四肢,危矣。速宜补中温下,以回微阳。若其自汗而不因汗下者,是肺胃之热,蒸泄皮毛,宜白虎泻热清金。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便是人参白虎证,慎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土燥,猪苓汤复利水而亡津也。若使口中干燥,但欲漱水,不欲下咽者,此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致衄。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而又复能食者,此皆经热而非腑热,失于发表,则为衄也。

 

谵语郑声

阳明病,阳盛则作谵语,阳虚亦作谵语。其误汗亡阳而谵语者,脉见短促,则阳绝而死,脉自和者,则阳复不死。其谵语而直视喘满者,则阳败而上脱,下利清谷者,则阳亡而下脱,于法皆死。

盖阳盛之谵语,是谓谵语,阳虚之谵语,是谓郑声。郑声者,语言重复,颠倒错乱,阳虚见此,多主死也。

 

汗出紧愈

阳明病,脉浮而紧,则表闭阳郁,必将遏其燥火,而见潮热,日晡发作也。若但浮而不紧,则表疏卫泄,寐时阳气失藏,必盗汗出也。

凡阳明病,脉见浮紧,便难作汗。其初欲食,是有谷气,大便自调,小便不利,是亦有水气。水气胜则汗不出,谷气胜则汗出。其人骨节疼痛,翕翕如有发热之状,此表邪闭束,阳郁欲发,而热未盛也。然忽然烦躁发狂,涣然汗出而病解者,是水气不胜谷气,故表开而汗出。水随汗泄,脉紧自愈矣。

 

湿盛发黄

阳明病,里虚误下,败其中气,阳不归根,肢体温热,客气上逆,不至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此膈下之阴与胸上之阳郁蒸而生败浊也。阳为阴格,升泄失敛,则头上汗出。宜栀子豉汤,吐其瘀浊(方在“太阳”)。瘀浊不吐,湿邪淫,是发黄之根也。

凡阳明病,面见赤色,便是阳郁,不能外发。以其胃气之虚,此宜发表,不可攻里,攻之阳败湿滋,必小便不利,发热而身黄也。阳衰湿旺,一得汗溺疏泄,则湿去而土燥。若汗尿不通,湿无去路,心中懊,败浊郁蒸,则身必发黄也。若被火熏,不得汗出,但头上微汗,而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盖发热汗出,则湿热消散,不能发黄。若但头上汗出,颈下全无,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缘瘀热在里,故作渴饮水。而汗尿不通,湿热莫泄,则身必发黄,宜茵陈蒿汤,泻热而除湿也。(方在“太阴”)。

若其脉迟者,阳虚阴盛,食不甘味,难以致饱,饱则水谷不消,微生躁烦,头眩腹满,小便不利,此欲作谷疸之象。谷疸者,伤水谷而发黄也。虽下之,腹满如故,不为之减,以其脉迟而阴盛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伤寒说意 总目录
卷四・阳明经
阳明腑证
亡津便燥
瘀血
热入血室
卷五・阳明经虚证
阳明入太阴证 (当前页面)
三阳合病发黄
阳明少阳合病
卷六・少阳经
提纲 (卷六)
少阳小柴胡汤证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风寒原委
  2. 少阴里证
  3. 阳明少阳合病
  4. 咽痛
  5. 拼音索引
  6. 太阳风寒两感桂麻各半汤证
  7. 痛满吐利
  8. 土胜水负
  9. 太阳坏病痞证
  10.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