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 其在男子, 则病遗精, 其在女子, 则病带下。 《灵枢・ 五癃津液》 :阴阳不和即水火不交。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 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膈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溲溺淋漓,梗阻难下。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怫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溲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膀胱热癃,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为诸阴之长, 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抟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金匮》:妇人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此病属带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以瘀血凝结,阻水火升降之路,则火逆而生热烦,水陷而为带下,此带证发作之因也。 此当温燥脾肾,疏木达郁,以荣风木。后之庸医,或用清利,或事固涩,阳败郁增,则风木愈泄,是决江河之流而障之以手也,不竭不止矣。 男子淋浊遗精,女子崩漏带下,病悉同源。而庸工不解,其所制各方,无可用者。李氏用燥土温中、疏肝清下,蛰火敛精之法,数日而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