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素问悬解 -- 卷八 刺法

刺疟六十四

书名:《素问悬解》  作者: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然,热止汗出,其病难已,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足太阳寒水之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故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热盛也。热止则汗出,其病难己。郄中即太阳之委中,在外廉,微动应手。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洒淅,寒栗之貌,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金气收敛,故寒栗极甚。久之乃热,热去汗出,表泄阳虚,故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冲阳穴也。动脉应手。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亻亦)与迹同。

解(亻亦),形迹懈怠也,足少阳甲木化气相火,相火上炎,故身体解(亻亦)。寒不甚,阴邪轻也。热不甚,相火虚也。恶见人,见人惕惕恐惧,甲木拔根而胆怯也。此相火之虚者。热多汗出甚,相火郁重而透发也。此相火之旺者。刺足少阳,侠溪也。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多寒热汗出,刺足太阴,即取之。

脾主忧,故令人不乐,好太息。脾病传胃,故不嗜饮食而善呕吐。脾为太阴湿土,水泛土湿则多寒,湿郁热发则多热。刺足太阴,公孙也。即取之,急泻其湿热也。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刺足少阴。

呕吐甚,水泛土湿而胃逆也。热多寒少,足少阴癸水化气于君火也。欲闭户牖而处,水性幽静也。太阳少阴病俱难已,水主蛰藏,热发火升,阳根上泄,寒水下旺,阴阳不交,是以难已。刺足少阴,太溪也。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数便如癃状,非癃也,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肾为水,位在腰,木陷于水,故腰痛。木主疏泄,陷而不达,不能疏泄水道,故少腹胀满,小便不利,数数便溲而短赤如癃状,实非癃也。肾主恐,木陷于水,则意常恐惧,是其肝气不足。《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也。郁而贼脾,忧思内动,腹中悒悒不乐。刺足厥阴,太冲也。以上六经之疟。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善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苍苍,木色。肝主怒,脾主忧,脾陷肝郁,忧愁不乐,则善太息。肝木主生,生气不遂,故其状若死。刺足厥阴,中封也。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烦心甚,欲得清水者,君火上炎也。反寒多,不甚热者,手足少阴同经,癸水上升而化丁火,心病则丁火不敌癸水也。刺手少阴,神门也。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寒邪闭束,郁其脾气,脾陷木遏,怒而贼土,故腹中痛。热则脾郁发达,木气通畅,疏泄之令行,故肠鸣而汗出。刺足太阴,商丘也。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

肺金不生肾水,寒来水旺,直凌心火,故令人心寒。寒甚则火复而热作。肺病不能收敛胆火下归癸水,胆木拔根,故上热稍间,善生惊怯。神魂失敛,故如有所见。刺手太阴,列缺也。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手足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然,刺足少阴。

脾主四肢,水泛土湿。四肢失禀,故手足寒。肾位于腰,水寒木陷,郁冲不已,故腰脊痛。肾主二阴,水寒木陷,不能疏泄谷道,故大便难。肝窍于目,木陷风生,故目。刺足少阴,大钟也。以上五脏之疟。

胃疟者,令人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土上逆,故善饥而不能食。食则中脘壅塞,甲木莫降,则左胁支满,辛金莫降,则右胁支满。腹大者,胃气胀满也。刺足阳明,解溪也,足太阴横脉,商丘也。王冰注:足阳明厉兑、解溪、三里三穴主之。以上胃腑之疟。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挟脊者,必已。

十二疟者,总上六经五脏及胃疟而言,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病衰,二刺则效觉,三刺则病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任脉之廉泉也。不已,刺足太阳之郄中盛经出血,郄中即委中。又刺项以下足太阳之挟脊者,大杼、风门,必已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出血。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刺疟者,先问其病所先发之处,先刺之,而后刺其本经。先头痛及头重者,先刺头上督脉之上星、百会,及两额,取足少阳之悬颅,两眉间,取足太阳之攒竹,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项后督脉之风府,足少阳之风池,背后督脉之神道,足太阳之大杼,出血。先腰脊痛者,先刺足太阳之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经手十指间,出血。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于十指间,出血也。

(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髓病,以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骨行)骨酸痛甚,即胫骨。按之不可,痛不可按。名曰髓病,,肿也,谓肿及骨髓。以针九针之第一针。针足少阳之绝骨,出血立已。绝骨本名悬钟,《难经》:髓会绝骨,故出其血则立已,髓中之瘀泄也。身体小痛,则刺足太阳之至阴,至阴,太阳之井也。诸阴经之井,则无出血,但可间日一刺而已。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风疟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俞与腧同,音输。

疟不渴,寒水旺也,故刺足太阳,泻其寒水。渴者,相火旺也,故刺足少阳,泻其相火。温疟汗不出,郁热内蒸,当按热病五十九俞,用五十九刺之法,使之汗泄而热退。详见水热穴论。风性疏泄,风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谓足太阳之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也。六腑之俞,是手足三阳经之气通于背而出于足太阳之经者,故曰三阳经背俞之血也。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足少阴,刺指井。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己。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疟脉满大急,阳盛而表闭也,宜刺足太阳之背俞,以泄其阳。用中针,取其傍五之俞各一,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穴。水热穴论:五脏俞,傍五,以泄五脏之热,即谓此也。,胁也,其俞旁通胁肋,故曰傍五俞,即傍五俞也。适肥瘦,出其血,肥者多出,瘦者少出也。疟脉小实急,阴旺而表闭也,灸足少阴之复溜以温肾气,刺足太阳之指井至阴。以泻寒水也。诸疟而脉不见,寒邪外束而阳陷也,刺十指间出血,泻其寒邪,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然后刺其本经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欲知背俞,先以物度其两乳而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如其中折之半,即以中折之两隅,支柱于此草之两端,令其三角均平,乃举以度其背俞,一隅居上,齐脊骨之大椎,第一节。两隅在下。当其下一隅者,肺之俞也。递下而取之,则背俞皆得矣。此段旧误在血气形志中。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先其发,如食顷,病邪未作,乃可以治,过之则邪旺难伏,失其时也。如先寒而后热者,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四经之井俞,刺手足阳明者,泄其阳气之内陷,刺手足太阴者,泄其阴邪之外束也。如先热而后寒者,疟发身方热,刺足阳明跗上之动脉,冲阳。开其孔,出其血,泄其经热,立刻身寒,此先发而早治也。若疟脉缓大虚,则正气亏败,便宜用药,不宜用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tags: 疟疾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素问悬解 总目录
卷七 刺法
刺要论五十九
刺齐论六十
长刺节论六十一
卷八 刺法
调经论六十二
刺疟六十四 (当前页面)
刺热六十五
刺腰痛六十六
卷九 雷公问
阴阳类论六十七
著至教论六十八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黄帝内经素问序
  2. 阴阳类论六十七
  3. 刺法论五十六
  4. 痹论三十三
  5. 血气形志二十二
  6. 经络论二十七
  7. 诊要经终论十七
  8. 阴阳应象论五
  9. 刺疟六十四
  10. 病能论四十四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