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学从众录 -- 卷六

肿症

书名:《医学从众录》  作者:陈修园

(肿者,肿于外,胀者,胀于内。二症宜分看。然二症相因亦宜合看。)

肿者,皮肤肿大。古人有气水之分,其实气滞则水不行,水不行则气愈滞,二者相因为病。水胀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为气肿;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者,为水肿。景岳反其说,以水症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随起,惟虚无之气,其速乃然。余阅历之久,知二说亦不必拘。大抵肿微则按之随起,肿甚则按之不起。两胁及转动之处,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内侧,按之不起。辨症不必以此为凭。当于小便之利与不利,以分阴阳。身之多热与多寒,脉之洪大与细微,以分寒热。病之起于骤然,与成于积渐,及年高多病,与少壮无病之人,分其虚实。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顺逆。景岳云∶水气本为同类。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行水,以气行而水亦行也。此症当与癃闭症参看。

初患肿病,气喘不得卧,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妙。

若肿而兼胀,小水不利,宜胃苓汤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捣丸服,极妙。

五皮散

按上身肿,宜发汗,加苏叶、荆芥、秦艽各一钱五分;下体肿,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钱五分,防己一钱。

口渴多热,小便不利,为阳水,加滑石、木通、车前子、麦冬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

不渴,小便自利,多寒,为阴水,加白术、苍术各二钱,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钱。

脉滑实,腹胀胁满,加生菔子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实一钱、半夏二钱。

妇人经水不调而肿,是血化为水,名水分,加红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钱五分;妇人经水适断即肿,是水化为血,名气分,加当归三钱、五灵脂醋炒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减肾气丸及六君子汤之类收功。

胃苓散(俱见《妙用》)

四苓散加味为丸

白术(一两,炒) 茯苓(二两)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研末,以半熟蒜为丸,如绿豆大,开水送下三五钱。

肿症,积渐而成,及久而不愈。气喘口渴,不卧,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症,不外薛氏加减肾气丸主之。

张景岳曰∶《内经》云∶肾为胃关,开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味肾气丸,诚对症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

薛氏加减肾气丸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牛茱肉 山药 丹皮 牛膝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

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两服。如素禀阳盛,三焦多火,烦渴,面赤喘嗽,脉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去桂、附,加麦冬主之。

《医学心悟》云∶下焦湿热,去桂、附,加黄柏、蛤蜊粉最妙。

麻黄附子汤(方见《金匮》)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汤。

又《明医指掌》云∶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渐为调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旧规也。如肿势未盛,还以利水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体壮,可以偶用,否则不可轻试。

 

脉色

脉沉迟,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为阴;脉沉数,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为阳。大抵脉喜浮大,忌迟细。

仲景云∶水肿脉浮者死,谓肿盛皮肤甚浓,脉浮于皮毛之外,轻扪之如隔一纸,是死脉。

 

肿胀危候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跗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

灯草萝卜汤(《种福堂》)

治肿胀。

灯草(一大把,先将水四碗煎至三大碗) 萝卜子(一两,微炒) 砂仁(二钱,微炒)

将二味研末,倾入灯草汤内。略滚,即盛入壶内。慢慢吃下,吃尽不见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响放屁,小便长,而肿即退。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医学从众录 总目录
卷五
疟症
痢症
痢疾续论
卷六
伤暑
肿症 (当前页面)
消渴
腰痛
自汗盗汗
卷七
泄泻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泄泻
  2. 惊悸
  3. 癃闭五淋
  4. 赤白浊
  5. 中风续论
  6. 消渴
  7. 痢症
  8. 妇人杂病方
  9. 遗精
  10. 痢疾续论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