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硬肿症
硬肿症是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引起的病证,临床从局部甚至全身皮肤、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本病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而引起死亡。
古代医籍中没有硬肿症专门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胎寒”、“五硬”中。80年代以来对硬肿症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其病机除阳气虚衰、寒凝血涩外,与血瘀密切相关,治疗中运用温阳活血药取得良效。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硬肿症的死亡率。
西医学称硬肿症为新生儿硬肿症。
[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病因主要是胎禀虚弱及感受寒邪,少数则因感受温热之邪而致。
初生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尤其双胎儿、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为发病之内因,小儿出生之后护理、保暖不当,感受寒邪为主要发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
硬肿症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为主要病机。
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先天禀赋不足之小儿感受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或生后感受它病,阳气虚衰,致寒邪凝滞,气滞血瘀而发病。
脾阳不振,水湿内停则见水肿,寒侵腠理,肺气失宣,肌肤失调,皮肤硬肿加重。肾阳虚衰,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身冷肢厥。阳虚则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致肌肤僵硬,色呈紫暗。严重者血不循经而外溢。阳气虚极,正气不支,引起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
另有少数患儿因感受湿热之邪,毒热蕴结,耗气伤津,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行涩滞,气血运行不畅,亦可致肌肤硬肿。
[临床诊断]
1.病史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表现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35’E,严重者<30’E,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主要从患儿体温、硬肿部位、硬肿面积来区别。若一般反应尚可,体温正常或不升,硬肿以下肢、面颊为主,硬肿面积<50%者为轻症;反应较差、体温不升、硬肿涉及四肢、臀部、面颊及全身,面积>50%者为重症,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重症死亡率较高。
本病临床尚须辨别虚、寒、瘀孰轻孰重,患儿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的重症多属虚;反应尚可,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的轻症多属寒,两种证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
二、治疗原则
硬肿症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温和,活血化瘀,其中阳虚者温补脾肾,寒甚者散寒通阳,血瘀者行气活血。同时配合复温、中药外敷等法,可增强疗效。
三、分证论治
1.寒凝血涩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暗。
分析:本证为轻症,系体弱小儿中寒而致,阳气不足,复感外寒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寒凝则气滞血瘀而见皮肤暗红,青紫。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芍、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硬肿甚加郁金、鸡血藤活血行瘀;虚甚加人参、黄芪补气;寒甚加制附子、干姜温阳散寒。
2.阳气虚衰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分析:本证多属重症,阳气衰弱则全身冰冷,僵臣吵动;阳气虚衰,经脉不利则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
治法:益气温阳,调和气血。
方药:参附汤加味。常用药:人参、黄芪补气,制附子、巴戟天温肾阳,桂枝、丹参、当归温经活血。
肾阳衰加鹿茸0.3g补肾壮阳;口吐白沫,呼吸不匀加僵蚕、石菖蒲、胆南星化痰开窍;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小便不利加四苓散利尿。
[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滴。每日1次,7-15天为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每日6-lOmL/kg,最大不超过20mL,加入lOOk葡萄糖注射液肋-lOO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二、外治疗法
1.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g。捣碎混匀,酒炒,热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香9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
7.5g,肉桂6g。研末,加羊毛脂lOOg,凡士林900g,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1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三、复温疗法
复温是治疗本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多种。轻者可放在26度-28度室温中,置热水袋,使其逐渐复温。重者先置26度—28度室温中,1小时后置28度暖箱中,每1小时提高箱温1度,至30度-32度,使皮肤温度达36度左右。也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各种保暖和复温方法,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
四、针灸疗法
1.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温灸局部用艾条温灸。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度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二、护理
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变换,严防发生并发症。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管滴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血浆。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183;卷五十五&#183;杂证门》:“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心、足心冰凉而硬,皆由阳气不营于四末,最为难治。”
《幼幼集成&#183;卷四》:“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末也,为独阴无阳,难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汤加姜、桂、升麻、柴胡,以补脾子肝。若面青而小腹硬满者,不治。”
[现代研究]
曹振祥.中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56例.中医杂志1994;35(4):214
人参、熟附子各6g,枳实2g。上药分别捣碎,加水250mL,文火煎附子,90分钟后加人人参、枳实,再煎20分钟至药液50mL。重度患儿24小时内用滴管频频服尽,轻度患儿48小时服尽,未愈者照前法再服,病愈即止。有效率达80%。新生儿硬肿症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人参、附子具回阳消阴翳作用。,
龙筱梅.韭菜水浴防治新生儿硬肿症50例.中医杂志1996;37(4):229
将新鲜韭菜200-250g和清水2500-3000mL,煮沸至韭菜熟而发黄,并散发其特有的芳香气味,即熄火放置,待其降温至42度-40度备用。
在26度-28度室温中将患儿包被解开及衣服脱光,立即放人备好的40吧-42度韭菜水中沐浴,除患儿头面部外,身体其他部位均浸在韭菜水中,并用煮熟变软的韭菜给患儿轻轻揉摩皮肤,尤其是硬肿部位,着重按摩,约洗浴5-10分钟,水温下降至37度-38度时即抱起患儿,擦干身体用包被包好取暖,每日1-2次。
治疗50例患儿,显效4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韭菜辛温无毒,温中行气散血,用温暖的韭菜水洗浴,具活血化瘀消肿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