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杂病广要 -- 内因类

汗证

书名:《杂病广要》  作者:(日本)丹波元坚撰

脉候 诊其脉寸口弱者,阳气虚,为多汗脉也。(《病源论》)

脉来微而涩,濡而虚,虚而弱,皆主自汗。(《济生》)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崔氏脉诀》)

大都自汗之脉,则必微而弱;盗汗之脉,则必细而涩。微主阳气衰,细主阴气弱,王氏之论,岂欺我乎。(《痰火点雪》)(按∶王氏当考。)

昼则自汗而夜盗汗者,固为阴阳两虚。惟脉大虚缓不数者,则为阴未甚虚,胃气尚存。借使脉来细数无力者,则为阴败阳颓,即仓扁复起,又何施耶。(同上)

源由总说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间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名曰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气血,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如水热自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风暑涉外,喜怒惊恐涉内,房室虚劳涉不内外,理亦甚明。其间如历节、肠痈、香港脚、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如《经脉别论》所载,但原其汗所出处,初非自汗证也,不可不知。(《三因》)

自汗盗汗俱因阳虚属心 诸阳主表,在于肤腠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汗多则损于心,心液为汗故也。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病源论》)(按∶此出《虚劳诸候》中。更有大病后虚汗候、风虚汗出候,今不录。)

《难经》云∶心之液为汗。凡自汗出者,皆心之所主也。更有盗汗一证,睡着而汗自出,亦由心虚所致。(《济生》)

自汗盗汗俱属阴虚 成无己因《金匮要略》叙杂病云∶平人脉虚弱微细,善盗汗。又以《巢氏病源》以虚劳之人,盗汗有阳虚所致。因即谓杂病之盗汗,悉由于阳虚也。且以《金匮要略》言之,脉虚弱者乃阳气之虚,细弱者乃阴气之虚,何独举阳而遗其阴,亦智士之一失也。然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

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阴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灼而不已,阳能久存而不破散乎。(《准绳》)

自汗阳虚,古今之定论,但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则火动乘于阴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而以火然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参、术、黄 与桂枝敛之,但补其阴,则火自潜伏而汗自止矣,当兼以脉候辨之。(《锦囊》)

自汗盗汗有阳虚阴虚之别(二证俱有阴阳)自汗属气虚,属湿与热。盗汗属血虚阴虚。(《丹溪纂要》)

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大法,阳虚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补肝,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阴虚火炎者,法当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正传》)

内伤之汗,非营虚则卫弱也。何则?以阴乘阳分,自然汗出者,曰自汗,法当调营以益卫。以阳乘阴分,睡里汗出者,曰盗汗,法当滋阴以抑阳。若病久而肌脱肉消者,昼则自汗蒸蒸,夜则盗汗袭袭,又属阴阳两虚也,法当气血两益之云云。要之自汗盗汗,乃亡津夺液之肇端,但见是证,则当警惕以治,毋寻常一例视也。(《痰火点雪》)

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景岳》)

汗有因寒致 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

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余别有治案。在《伤寒》门战汗条中。(《景岳》)

病后多汗 病后多汗,若伤寒,若疟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热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卫气开泄,其汗宜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候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虑也。若其他杂证,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景岳》)

有病后多汗,服正元散(见《和剂》,系温补大方)诸重补剂不愈,惟八珍散宜之。(《要诀》)

治有三法 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汗出于脾,湿气上腾。汗泄于肤,卫气不固。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腾。实腠理,则卫气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毕矣。(《医统》)

疏汗禁汗有法 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本根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亦犹荡舟于陆而驾车于海耳,吾知其不败不已也。(《景岳》)

治例诸说 治自汗,用人参、黄芩,少佐以桂枝。阳虚者,附子亦可用(按∶一作阳虚附子亦可少用,须小便煮)。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丹溪》)

盗汗,用当归六黄汤甚效(方见《伤寒》中。《本草纲目》曰∶加麻黄根甚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又《苍生司命》阴虚自汗,加浮小麦为至当),但药性寒,人虚者只用黄 六一汤(用黄 、甘草)。盗汗发热,因阴虚,用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人参,黄 、白术。(同上)

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漏泄,宜黄 建中汤加浮麦少许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防风、黄 、白术)。或身温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体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有气不顺而自汗不止,须理气,使荣卫调和,小建中汤加木香。若服药汗仍出者,小建中汤加熟附子一钱不去皮,或正元饮,仍以温粉扑之。大汗不止,宜于诸药中入 牡蛎粉一分,并吞朱砂丹(方可疑,不录)或茸朱丹。常自汗出,经年累月者,多用黑锡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热补,须交济其阴阳自愈,当以灵砂丹主之。凡此皆非为他病而止病于汗者设,非谓有兼病者也。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而并无效验,药愈热而汗愈不收,可只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宜用大黄 汤(系十全大补汤加山茱、五味子、肉苁蓉)加炒酸枣仁半钱。有微热者,更加炒石斛半钱,兼下灵砂丹。应汗多而发虚热者,不当泥于热,宜用收敛之剂。汗出而有邪热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加桂枝半钱最良。(《要诀》)

诸汗杂证 凡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风痿疾,此乃饮食 悍之气,亦不可不为早治也。(《医统》)(按∶此安胃汤所主,方见清中诸方中。)

如头汗邪在诸经,有蓄血亦有头汗。有头汗,小便不利者死。关格不能得尿,有头汗者死。元气下脱,有头汗如珠不流者死。(《慈航》)

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只根据一条用药(先君子曰∶此据《准绳》,盖系 猪心、人参、当归方),仍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名曰心汗(互见补心方中)。若阴汗,惟密陀僧和蛇床子研末,扑之立止。(《要诀》)(按∶密陀僧方本出《是斋》。)

阴汗,下焦湿热不行,以致阴间及囊俱有汗出,常常不干是也。治法,去下焦湿热,利小水滋阴而自止(按∶原处青娥丸方,见《腰痛》。又东垣有治阴汗方数首,今不取)。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医统》)(按∶手足汗,处有清脾散,出清中方中。

又《医方摘要》曰∶男子手足汗,医用芩、柏、连并补剂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后用八物汤加白附、川乌,其汗即无。)

汗证,非惟自汗、盗汗,亦有头汗者,谓头面多汗,或食汤饭酒面,使热蒸于上,则头面汗出,淋漓疏泄,故谓之头汗,此阴虚不能以附阳也,宜以当归六黄汤治之。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皆因多虑,有伤心脾,致汗出心孔,宜以生脉散或六味地黄丸敛之。又有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夹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宜以泽泻为末,盐汤下之。或有鼻汗者,凡遇食饮汤饭,则鼻上多汗,此肺虚乘热也,宜以益肺凉血,可用人参固本丸。又有腋汗者,两腋之下,遇动作则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以补肝养血,可用六味地黄丸。亦有手足有汗,遇天寒则汗多,此阳胜其阴也,宜以抑阳补血,可用滋阴补肾丸。(《绳墨》)

死证 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要诀》)

凡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颠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景岳》)

固表诸方 深师疗风,多汗恶风,四味防风散方。

防风(五分) 泽泻 牡蛎(熬) 桂心(各三分)

上药捣下筛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再。(《外台》)

又疗风。汗出少气方。(赵子高法)

防风(十分) 白术(九分) 牡蛎(三分熬)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二、三匕。恶风倍防风,少气倍术,汗出面肿倍牡蛎。(同上)《千金》牡蛎散,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即本方)。止汗之验,无出于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神验。《宣明论》漏风,饮酒中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为消渴,白术散主之(即本方)。

崔氏疗盗汗,夜睡中即汗,汗不休必得风方。

麻黄根(细切) 小麦(各二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得九升,内麻黄根煮之,得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常夜服之,不过两剂即止。(《外台》)

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麻黄根(净洗) 黄 (去苗土)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和剂》)(按∶此本《延年》疗夜卧盗汗方,今去杜仲,加小麦。)

白龙汤,治男子失精,女人梦交,自汗盗汗等证。(《回春》)(即桂枝加龙蛎汤)

治盗汗方。吴内翰备方云∶余家人服之效。

牡蛎(火 为末) 小麦麸(炒黑焦为末)

上各贴之,每服牡蛎末一钱,麸末二钱,以熟猪皮去尽脂膜煎汤,临卧调服。(《是斋》)《事证》名牡蛎汤。

治盗汗有效,陈浮麦不拘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服。取小麦同枣煎汤服亦可。(《大全》)

扶阳诸方 救汗汤,治阳虚自汗。(筠翁李侍郎传。《叶氏》)(即桂枝加附子汤)

附汤,治盗汗。

附子(二钱炮去皮脐) 黄 (一钱盐水或蜜拌炙)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魏氏》)

《延年》断汗汤。

黄 (蜜炙)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芍药(白者)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甘草(炙)

牡蛎粉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乌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同上)

一人血气衰弱羸瘦,大汗如雨不止,诸医弗效。以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以童便制过附子,一剂即效,数剂全愈。(《类按》引《医鉴》)

自汗,用酒 、人参煎服,峻补卫气,以固腠理者。(《大还》)

滋阴诸方 治产后体虚羸瘦,四肢少力,不思饮食,心神虚烦,汗退场门干,黄 饮子方。

黄 人参 生干地黄 五味子 麦门冬 当归(各一两) 牡蛎(一两半烧为粉)

上件药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入薤白五茎,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二服。(《圣惠》)

黄 散,治虚热盗汗。

牡蛎(煨)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无时。(《直诀》)

治盗汗,次律云史丞相家方,渠与王叔东母子,皆曾取效。心液为汗,宜服此药,收敛心经。

人参(去芦片切) 川当归(去芦并细者片切)

上二味等分,每服秤五钱,先用猪心一枚,破作数片,并心肉血煎汤,澄清汁煎药服。(《是斋》)《魏氏》治盗汗,于本方去猪心,加黄 ,入淡豉、葱头,水煎服。

加味当归六黄汤,治阴虚盗汗。(《司命》)(即六黄汤加枣仁、牡蛎、麦冬、五味。)

清中方法 《延年》疗风虚,止汗,石膏散方。

石膏(研) 甘草(炙各四分)

上二味合捣,下筛为散,先食,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外台》)按∶《苏沈》麦煎散,有治肌热盗汗之功,《观聚方》表而出之,宜考《骨蒸》。《圣惠》治风虚汗出,热闷甚者,人参散,于本方加人参、牡蛎。

临安沈君彰者,病自汗如雨,不少止,面赤身热,口干心烦。舆来杭城,舍客楼,盛暑中帷幕周密。自云至虚亡阳,服术、附药已数剂。伯仁诊其脉,虚而洪数,视其舌上胎黄,曰∶前药误矣,轻病重治,医者死之。

《素问》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术、附之热,其可轻用以犯时令邪。又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家本多汗,加以刚剂,脉洪数则汗益甚。悉令撤幔开窗,初亦难之,少顷渐觉清爽。为制黄连、人参白虎等汤,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亦稍解。既而兼以既济汤,渴则用冰水调天水散,服七日而病悉去。后遍身发疡疹,更服防风通圣散而已。(《医史婴宁生传》)

龙胆散,治盗汗有热。

龙胆草 防风(等分日干)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下,临卧服。(《直指》)

当归龙荟丸,治肝火盗汗。(《丹溪》)(方见《骨蒸》中)

安胃汤,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又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证,当先除其邪,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拣净去须) 五味子(去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 咀,分为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脾胃论》)

清脾散,治手足心出汗。

白术(炒) 苍术 茯苓 半夏 黄连(各一钱) 滑石 柴胡 升麻 甘草 羌活(各五分)

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医统》)

补心诸方 朱附丸,治心虚,睡而汗出。

附子(二两炮去皮脐蒸) 酸枣仁(半两去皮炒别研) 朱砂(好者酒浸一周时别研) 茯神(去木各一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下,食前服。(一方加钟乳粉一两,名朱附钟乳丸。)(《魏氏》)

治睡中汗出。

上酸枣仁、人参、茯苓为细末,米饮下半钱。(《经验良方》)

养营汤,治汗过多,不语,滋补营卫,收敛心气。

人参 茯苓 甘草 当归 芍药 酸枣 附子 柏子仁 紫石英 川芎 黄 官桂 木香 远志上等分,每服三钱,姜枣煎成,取雄鸡冠滴血,旋入竹沥及童便,同妙香散服。(《示儿仙方》)

陈艾汤,治盗汗只自心头出者,名曰心汗。

茯苓(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浓煎艾汤调下。(《得效》)

茯苓补心汤,治心汗证。

茯苓 人参 白术 当归 生地黄 酸枣仁 白芍 麦门冬 陈皮 黄连(炒各等分) 辰砂(研末盐服调入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乌梅一个,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回春》)

外治诸方 麻黄,陶隐居云∶其根亦止汗,夏月杂粉用之。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根节能止汗,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盛,盗汗出,即扑,手摩之。(《本草》)

粉汗散,止汗出过多。

麻黄根(一两) 牡蛎(一两烧赤) 龙骨(半两) 赤石脂(半两)

上件为细末,盛以绢袋,如扑粉粉之。(《杨氏》)(按∶此本出《肘后》,今加石脂,宜参《伤寒》。)

扑汗。

牡蛎粉,入好蛤粉三分之一,用纱帛包了,扑汗处,遇干又扑,以频扑为佳。(《魏氏》)《医统》珍珠散,治阴汗(即本方)。

牡蛎散,虚汗不止,玄府不闭。

牡蛎(一两,坩埚内盛,用盐泥固济,木炭火烧,尽夜。) 淀粉(半两研)

上一处同研,令匀及细,用绵裹之,擦于患处。(《御药》)

治自汗不止,五倍子为末,唾津调填脐中,以帛缚定,即止。(《医统》)《六要》独胜散,治盗汗(即本方),加桔矾最效。(五倍子方,《本草纲目》引《集灵》。)治脚汗方。

白矾(五钱) 干葛(五钱)

为末,水煎,逐日洗,连五日自然无汗。(《回春》)

 

tags: 汗证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杂病广要 总目录
内因类
〔附〕黄胖
消渴
〔附〕强中
痼冷积热
汗证 (当前页面)
诸气病
诸气病
诸血病
诸血病
吐血
唾血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附〕舌麻
  2. 肩背痛
  3. 臂痛
  4. 痰涎
  5. 骨蒸
  6. 关格
  7. 寒疝
  8. 嘈杂
  9. 〔附〕黄胖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