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候证治诸说 夫心胸嘈杂,妇人多有此证。原疾之由,多是痰也,皆血液泪汗变成。或云是血嘈,今人多用猪余血,炒而食之则愈。详其此理,是以血导血归原尔,恰如以盐极下涎之义。不若用许学士旋复花汤,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满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迟弦细,是其证也。 《妇人良方》)(按∶旋复花汤,即《短剧》半夏茯苓汤方,见《水饮》中。) 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姜炒黄连入痰药,用炒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 嘈杂,此乃食郁有热,炒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丹溪》) 嘈杂,乃心中似饥,烦杂不安,懒于饮食,谓之心嘈。此乃痰因火动,或酒过湿滞,或肥人痰热,皆使然也。(《原病集》) 夫嘈杂之为证也(按∶《医统》此下曰∶倏尔腹中如火发,腔内空空,若无一物,似辣非辣。),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医统》此曰∶得食暂止)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医统》此曰∶而作膈噎),实痰火之为患也。(《正传》) 嘈杂之由,为其恣食无节,或酒面炙 粘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伤损脾胃(按∶《医统》作恣食湿面鱼腥生冷,以及烹饪浓味等物,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日久不治,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膈噎反胃。 得斯疾者,不可轻视,必须早治,及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统旨》) 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无味,此以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宜温胃健脾。又有误用消伐等药,以致脾胃亏损,血少嘈杂,中虚则烦杂不饥,脾弱则食不运化,此宜专养脾胃。 总之嘈杂一证,多由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顾脾气。然古人于此,悉以痰火论治。 予恐专用寒凉,则胃气虚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渐至恶心嗳气,反胃噎膈之类,将由此而起矣。(《景岳》) 嘈杂属胃火,忌同胃实,宜清热降火,略兼消导。(《本草经疏》) 治方 和中汤,治虚火嘈杂。(《医统》)(按∶即六君子汤加黄连、粳米。) 三圣丸,治嘈杂神效。 白术(炒四两) 黄连(炒五钱) 橘红(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同上)又术连丸,于本方去橘红。 香连丸,治嘈杂火郁,瘦人尤宜服。(同上)(方见《滞下》门。) 交泰丸,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胸中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黄连(二两姜汁浸黄土炒) 枳实(一两麸炒) 白术(去芦土炒三两) 吴茱萸(汤泡微炒二两) 归尾(酒洗一两二钱) 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漆各一两煎水,浸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用,四两。)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回春》) 加味小陷胸汤,(秘方)治火动其痰,嘈杂。 黄连(炒三钱) 半夏(二钱) 栝蒌(半个) 枳实(一钱) 栀子(一钱)(《大还》) 当归补血汤,治心中血少而嘈,兼治惊悸怔忡。 当归 芍药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三钱)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山栀仁(炒) 陈皮(各八分) 甘草(二分) 辰砂(研末临服入二分) 乌梅(一个去核) 炒米(百粒)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温服。(《回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