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标本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意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意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穴为跗阳,其标在两络命门(目),穴为睛明。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本的位置,结合相应腧穴列表如下。 本 标 十二经脉 部 位 相关腧穴 部位 相应腧穴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听会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足阳明 厉兑 厉兑 颊下、挟颃颡 人迎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肝俞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中渚 目后上角、目外眦 丝竹空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 曲池 颜下合钳上 迎香 手太阴 寸口之中 太渊 腋内动脉 中府 手少阴 锐骨之端 神门 背俞 心俞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 内关 腋下3寸 天池 (二)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 经脉 根(井穴) 结 太阳 至阴 命门(目) 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 头 少阳 窍阴 窗笼(耳) 太阴 隐白 太仓(胃)………腹 少阴 涌泉 廉泉……………头颈 厥阴 大敦 玉英、膻中………胸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反映出“根”与“结”之间经气流注较为集中。 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头身部穴位治疗四肢疾病有其生理基础,为临床治疗“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记载:“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灵枢・卫气》对气街有较详细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由此可见,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主要阐述人体头、胸、腹部前后联系的径路问题。临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以及偶刺法等,均以气街理论为立法依据。 (四)四海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化生之外,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