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是腹腔脏器出现的紧急病证,急腹症的出现本身就是不祥之兆,因此诊断和处治均须分秒必争。急腹症的病源虽然发生于腹内,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急腹症的先兆不仅不限于腹部,还常常较早出现于腹外。因此,掌握腹外先兆是发现急腹证早期先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医急腹症属于中医急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急腹症包括急性胃脘痛、急性腹痛、急性胁痛、急淋、吐血、关格等病。中医历代对急腹症都极为重视,并积累了一定的诊断经验及治疗原则。 急腹症是腹腔脏器出现的紧急病况,包括腹内严重炎症、穿孔、出血、梗阻、损伤或其他情况,由于病情急骤,发展迅速,预后不良,因此,发掘急腹症的先兆十分重要。急腹症虽然是发生于腹内的病变,但必然有预兆显露于外,故急腹症的先兆规律是可以掌握的。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急腹症的征兆不一定只显露于腹部,如肝胆脾膈的急腹症即可反映于肩部,肾的疾患可放射于大腿内侧。同样,其它部位的急症也可出现于腹部,如心的急症就常常表现于胃脘部位,说明急腹症的病情不只局限于腹内脏器。 急腹症充分体现了脏腑的相关性,如疼痛部位的反映和胚胎同源密切相关,其中,胃和十二指肠胚胎中期与前肠同源,因此,疼痛皆反映于上腹部;而小肠和结肠上端胚胎同源于中肠,因此,疼痛反映于腹中部;中、下端结肠因胚胎同源于后肠,故疼痛反映于下腹部。 以上说明,急腹症是比较复杂,变化万端而且容易转危的情况,因此,掌握其预兆,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 急腹症本身就是不祥之兆,但其中还有更为严重的情况须引起警惕,即: 亡心阳凶兆 中老年人平素有冠心病史,如上腹痛腹部症状与全身症状不相符,全身症状严重。呈苍白面容、唇紫,烦躁息促,冷汗如珠,手足厥冷,脉搏细弱,应警惕心肌梗死亡心阳的可能,因有濒临死亡的危险,应立即作血压、心电图等检查。 厥脱凶兆 急腹症过程中,如出现突然晕厥,面色苍黄出冷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喘促不安等气脱阳亡征候,应警惕大量失血凶兆。如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等,情况危急但病史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昏迷凶兆 急腹症极期如见持续高热,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甚至昏谵,为热毒内炽的凶兆,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危候。而急腹症晚期出现昏迷或神志模糊、出血(鼻衄、便血、溲血、吐血、喀血、皮肤瘀斑)为瘀热互结,内陷心营恶讯,西医称为DI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药抢救原则参看本书第八十二章昏迷先兆。 第三节 急性胃脘痛先兆急性胃脘痛先兆主要指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长期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如疼痛逐渐加重,进食愈增,急躁易怒,大便时见黑色,为穿孔前预兆……如见疼痛突然加剧,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全腹疼痛及呕吐则为穿孔信号…… 急性胃脘痛包括的范围虽然较多,如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胃炎、胃癌等,但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属于急腹症的范畴。 该病在急腹症中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急,变化快,对生命有一定危险,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穿孔部位多在靠近幽门段的十二指肠前壁及胃小弯(38.9%)。该急症的先兆证,多属血瘀肝逆证型,平素呈急躁易怒,胃脘刺痛,进食加剧,脉弦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时有黑便。如近期以来,刺痛加剧,大便常见黑色及情绪不稳定、乏力等为穿孔前先兆症,应引起警惕,饮食不节及情绪过激常为穿孔诱因。 中医文献已有许多记述,如《笔花医镜・心部》:“血病者,血凝于中,痛有定处,转侧若刀针刺。”《时方妙用・心腹诸痛》:“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痛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指出了刀针状刺痛,便血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已发展到出血,为穿孔前的信号。故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人,如出现上述先兆者,又见胃脘部疼痛加剧,伴呕吐,全腹痛,则有穿孔可能。《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引《金匮要略》曰:“心中寒者,其心病心如 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臂如虫注,其脉浮者。”即为类似穿孔一类急腹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症状,《内经》早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灵枢・癫狂》曰:“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另外,关于穿孔征兆,西医检查为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呕吐,板状腹(腹壁肌紧张)。X线检查:气腹症(膈下游离气体)。 如出现四肢厥冷,烦躁出冷汗,面色苍白心悸气促,应警惕脱厥凶兆,并注意抢救。极期见高热、昏谵、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尿短、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的征兆,相当于西医的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毒血症重候。如见表情淡漠,精神萎颓,舌红苔黄,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弱无力,又为“热深厥深”的危象,西医称为感染中毒性休克。 第四节 吐血急症(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先兆吐血主要指胃十二指肠出血,如出现疼痛加剧,大便色时黑,为吐血警号,应注意患者全身症状的轻重和出血量多少成正比,故逐渐严重的全身症状,预兆出血量正逐渐增加…… 吐血亦属于急腹症之一,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癌出血及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等,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为最常见,占上消化道出血的70%以上。 吐血多属实证,如唐容川说:“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血证论・卷二・吐血》)引起溃疡出血,多由气逆血热,损伤血络所致,少数由于气虚失统。故其先兆证常呈现气逆血热证,即素有胃脘痛史,近期出现胃脘刺痛频数,程度加剧,面赤口干,烦躁易怒,腹胀便结,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劲有力,则应警惕“阳络伤则血外溢”的危险。如有饮食辛燥及七情过激更应注意诱发出血的可能。如《病因证治・内伤吐血》所说:“内伤吐血之因,或积热伤血,血热妄行,或失饥伤饱,胃气伤损,或浩饮醉饱,热聚于中,或盐醋辛辣,纵口不忌,或恼怒叫喊,损伤膈膜,则血从口出,而内伤吐血之症作矣。”皆为出血诱因。另外,素来面黄神疲,胃脘刺痛加剧,食少乏力,则为气虚型出血前先兆证。如《金匮传心录・吐血出于胃腑》曰:“吐血……有因劳损者”。 吐血凶兆 吐血如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眼发黑为出血量超过400毫升的信号。而见喘促、肢厥、四肢出冷汗、烦躁恶心,甚至晕厥又为亡血气脱凶兆,提示出血量已超过1000毫升,应立即作输血抢救,以防暴亡。 急性腹痛指大腹疼痛,范围在膈以下至耻骨之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等,皆属于常见急腹症。 腹痛与脏器的联系十分广泛,其中上腹痛与脾胃的关系最大,而当脐痛则多责之于肾,少腹痛则多属肝胆冲任。且根据心胃关系《素问・脉解篇》说:“阳明络属心”,因此,胸腔的疾患也可放射至腹。此外,盆腔的疾患也可反映于腹,故妇科急症如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也一并于急腹症讨论。 一、急性阑尾炎(肠痈急症)先兆 急性阑尾炎是发病率高而先兆表现最复杂的急腹症。阑尾炎发出的信号常常变幻无常而缺少规律性,或忽然见于脐腹,或突见于腰背,甚至肩头;或先见于脐中然后再固定于少腹,且时而明显,时而消失,故又称为狐兆……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中医称为肠痈,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已详细描述了肠痈的典型症状,如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并提出了大黄牡丹皮汤等有效方剂。如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说明中医历来对肠痈都比较重视。 肠痈急症先兆:肠痈多由毒热内蕴、瘀热交阻引起,故凡善食香燥辛热之品,热渐内积,或情志怫郁,血行不畅皆可诱发。先兆症多呈热毒内蕴证型,即见心烦口渴、舌红脉数、烦躁易怒、便秘尿黄等症。如常有下腹隐隐作痛,应警惕阑尾炎的潜在。而出现腹中或脐周痛,24小时后转右下腹明显疼痛(这种转移性腹痛循序是肠痈急症的一大特征),伴恶心、拒按、反跳痛,则为肠痈急症征兆。 肠痈急症凶兆 一为毒热凶兆,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寒战、烦躁、腹痛剧烈,甚至神志不清,相当于毒血症和坏疽性阑尾炎。一为阑尾穿孔凶兆,表现为局部疼痛逐渐缓解,但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及急性腹膜炎症状(全腹疼痛及压痛剧烈,发热加重)。如见面色苍黄、表情淡漠、四肢发凉、呼吸急躁、脉细而弱,则病情危笃,相当于中毒性休克。 二、急性胰腺炎先兆 平素为湿热体质的人,由于嗜食肥甘,积热于内,饱餐后突然出现左上腹剧痛,大多为本病凶兆。由于胰腺与胆道生理上一衣带水,病理上互为关联。故素往有进食油腻后右胁闷痛者,常为本病的远期前兆…… 急性胰腺炎,亦属急性腹痛,发病率很高,在急腹症中占第三位,多见于女性,病势很凶险。《内经》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胰腺在中医属于脾的范畴,如《十四经发挥》曰:“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著于脊之第十一椎。”王清任《医林改错》则对脾的解剖部位,作了详细论述,如曰:“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后,幽门之左,正盖津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津管)由于胰腺管与胆管共道,故胰腺炎大多由胆道疾患引起。 患者多为湿热体质,近日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或由肝郁七情诱发。先兆证多呈湿热证型,即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口渴烦躁、胸闷便秘、溲短尿黄等症。如见右胁闷痛、恶心厌油、尿黄,食油腻后大便黄白,为有胆道疾患的信号。尤其有胆石症的潜在,更应谨防波及胰腺。如饱餐后出现左上腹剧痛,并放射至肩部,伴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膨胀,常为急性胰腺炎的征兆。现代医学用血、尿淀粉酶的测定即可证实。 急性胰腺炎很容易出现厥脱凶兆,即呈现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而出、脉细欲绝。此外,急性胰腺炎也易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凶讯,即高热持续不退,腹肌紧张度增加,压痛、反跳痛及疼痛遍及全腹,神志焦虑、甚而模糊。急性胰腺炎本来就是急症,见上述情况更为凶险,应立即抢救。 三、急性腹膜炎先兆 继出现急腹症之后,见全腹痛、高热为本病凶讯,出现神志症状者,更为本病不详信号…… 急性腹膜炎是急腹症中较为危重的病证。祖国医学属于肠痈、腹痛、胃脘痛、结胸的范畴。是由于感染、外伤或化学刺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大多有急腹症病史,诸如阑尾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 本病以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见腹痛、庄痛、反跳痛三痛为明显征兆。本病多为毒热实证,极易出现“热深厥深”证,即身大热、四肢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腹痛剧烈等,为毒热炽盛、热邪深陷的凶兆。如出现神志昏愦、出血、衄血、皮肤瘀斑为瘀热互结、内陷心营的恶讯,预后不良。相当于现代医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见面色苍白、皮肤发凉、冷汗湿漉、神志恍惚、脉细数微弱,又为正虚邪陷的险象,相当于西医的中毒性休克,皆应立即抢救。此外,尤应注意的是,腹膜炎出现呃逆,是膈肌受刺激的反映,是病情严重的信号。 四、宫外孕先兆 宫外孕主要指输卵管妊娠,为常见急腹症之一,先兆症为停经史、少腹隐痛或酸坠感以及早孕体征。如出现腹部突然明显疼痛,阴道出血及晕厥,则为宫外孕破裂凶兆。而且面色苍白、喘促心悸、脉细欲绝,又为气随血脱之险象。本病阴道后穹窿穿刺出血、超声波、X线可助诊。 五、卵巢囊肿扭转先兆 为常见急腹症之一,卵巢囊肿因有一个蒂扭转时引起急性腹痛,故有急骤的体位变化史,腹腔可触及包块,无早孕征象(无停经史),疼痛局限于一侧,即为卵巢囊肿征兆,再结合腹部超声波、X线即可诊断。 胆囊或胆道虽位于右胁下,但疼痛常常放射至肩背,因此,注意力不应只局限于右胁下。另外,无论胆囊炎或胆结石,肥胖体质和湿热潜证都有一定的先兆预报价值…… 急性胁痛是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道感染以及胆绞痛(胆石症、胆道蛔虫)等。 一、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道感染先兆 急性胆囊和胆道感染,属中医急性胁病范畴,多由肝火湿热引起,如《灵枢・五邪》:“病在肝,则两胁中痛”,《东医宝鉴・外形篇三・胁》亦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舒”,《万病回春・胁痛》说:“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其先兆症多为肝火湿热证型,呈现目赤善怒、口苦喜呕、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濡数。如进食肥腻后,感右胁闷胀及隐隐作痛,常为胆道不畅、胆汁浓度过大的警号,总之,湿热内蕴为胆囊疾患的土壤。胆囊和胆道急性炎症时必有发热恶寒、口苦胁痛、恶心欲呕等征象,且常感腹胀、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少数有黄疸出现。如疼痛剧烈、全身症状严重的要考虑胆囊穿孔凶兆的可能。而面色苍黄、昏厥、四肢厥冷、汗冷湿漉、脉微欲绝、则为厥脱险讯。另外,右上腹呈绞痛状、程度剧烈、黄疸明显、憎寒壮热、胆囊肿大不明显,应警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尤其见高热持续、黄疸加重、神志淡漠或恍惚、烦躁不安、唇紫舌瘀、出血衄血,则为瘀毒热结内陷的险讯,病情危笃,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胆绞痛(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蛔虫)先兆 胆绞痛包括胆石症、胆道蛔虫及梗阻性胆管炎、梗阻性胆囊炎等疾患,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有胆胀、胁痛、黄疸等记载,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千金要方》曰:“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卷第十二・胆腑)《景岳全书・胁痛》亦曰:“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发作的典型征兆为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三大特征。 胆石症先兆 胆石症多发生于肥胖型妇女,且多为痰热质或肝郁型先兆证的潜在,即素见痰多苔腻、舌质偏红、脉弦或滑数、口粘腹胀、大便常秘、尿黄。或常呈右胁时胀痛、情志不舒时加重、食后胃腹饱闷。有上述潜证者如渐感食肥腻后右胁下隐隐作痛,或饱食情志不舒时右胁胀闷者,应警惕胆石症的隐匿。如出现右胁疼痛,甚而寒战高热、黄疸、大便白则为胆石症合并感染的征兆。胆总管结石则以腹痛、寒热及黄疸为典型征象。如出现右胁腹剧痛、呕吐、甚至昏厥、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为厥脱急兆,是胆石嵌顿引起疼痛性休克所致,而症情进一步发展,见面目深黄、神志昏愦、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微无力,又为“热深厥深”毒热内陷险讯,提示胆道梗阻性感染、中毒性休克。再发展下去,出现唇紫喘息、冷汗面白则为亡阳危证,相当于西医的呼吸循环衰竭,为生命濒危的信号。 胆道感染先兆 多见于女性,且多呈肥胖型,并素有湿热质先兆证,如舌质红、苔黄腻、腹胀厌油、尿短溲赤、便干脉数等症,尤其进油腻饮食后,常感右胁隐隐作痛,且大便呈黄白色、恶心、腹胀等,多为慢性胆囊炎的信号。急性发作时呈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并向肩背放射。 严重时出现高热持续、恍惚嗜睡、四肢厥冷、舌质红、苔黄燥、血压下降,为热毒炽盛内陷心营、热深厥深的凶兆,相当于现代医学感染中毒性休克。进一步发展,见昏迷息促、衄血便血、皮肤瘀斑、则为瘀热互结、气血凝滞的险证,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见唇紫息微、脉微欲绝、无尿、则为阴阳离绝的危象,相当于西医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皆应紧急抢救。 由上述可见,胆道急症是十分凶险的,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道蛔虫先兆 胆道蛔虫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属急性胁痛,多发生于儿童。先兆证为湿热潜证,表现为虫疳征兆,即喜食异物,或香甜食物、面黄肌瘦、唇有白斑、腹时作痛、口吐清涎、苔腻舌质偏红。如《灵枢・厥病》曰:“肠中有虫瘕及蛟 ……心肠痛、 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 也。”胆道蛔虫,中医称为蛔厥,如《金匮要略》载曰:“蛔厥……此为脏寒,蛔上入膈”。 发作征兆为剑突下钻顶痛,腹部症状轻微,并有蛔厥征兆:乍寒乍热,手足时厥,口吐清涎,发作时大汗淋漓,辗转不安等症。如出现腹痛由阵发性转为持续加剧,发热、寒战、黄疸、脉数,则为毒热壅盛征象(合并胆道感染信号)。而见高热、神昏、面目深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又为热邪内陷、热深厥深(相当于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危兆。 第七节 关格(肠梗阻)先兆急性肠梗阻先兆为短暂的闪电型先兆,旋即进入典型期。如反而出现不呼不叫,淡漠沉静,呼吸微弱为呼吸循环衰竭的凶讯…… 祖国医学的关格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上不能入,下不能出,即呕吐、饮食不进、大便闭、如《医贯・噎膈论》所曰:“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肠梗阻即属此类。另一类指呕恶尿闭、水肿、癃闭、腰痛等。西医的慢性肾炎、肾衰尿毒症,即属此类。二者,一为外科急症,一为内科急症,病情皆较危重。本节关格急症即指前者,包括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等,属中医关格、结胸、肠结等范畴。如《杂病广要・关格》曰:“关格为三焦隔塞之病”《医学入门・关格证治》曰:“关乃阳不下……格乃阴不上,……上下不通三焦撩乱……阴阳不能相荣,故既关且格”,“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大承气汤下之”。 急性肠梗阻多由肠套叠、肠扭转等引起,主要征兆为突然发作痉挛性腹痛、腹胀、呕吐(高位梗阻尤剧)大便闭、停止排气,如不全性梗阻,可有少量血便。 肠扭转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常有饱餐后行重力史,除出现上述腹痛、胀、呕、闭四大征兆外,小肠扭转多作胸膝卧位,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人。特点为疼痛多在左下腹,吐粪,呈马蹄样肠型,腹部皆可见明显肠型。 肠套叠以小儿多见,尤其2岁以内小儿最为多见,除腹痛、胀、闭、呕四大症外,并以便血、腹内包块为其特征,小肠梗阻则为阶梯样肠型。 肠梗阻严重时易出现昏沉嗜睡、反应迟钝、呼吸微弱或呈叹息样呼吸,唇绀面白、脉微欲绝,为气血耗尽、阴阳离绝之危象。西医认为主要是因为脱水、酸中毒、循环血量减少,腹式呼吸受限,加重了呼吸循环的负荷,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之故,出现这样的危象,提示生命危在旦夕,应组织抢救。 第八节 急淋(泌尿系结石)先兆泌尿系结石的征兆大多较为典型,故近期先兆不难发现。而湿热潜证则往往对本病远期预报更具有实践意义…… 急淋先兆亦为急腹症常见症之一,主要包括肾石症、膀胱结石及输尿管结石发生绞痛等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急淋多由湿热蕴结而成,如《圣济总录・诸淋门》引:“论曰卒淋者,缘下焦有热,传入膀胱,其候卒然少腹急痛,小便淋数涩痛,故谓之卒淋”。患者表现为湿热质先兆证,即见口干舌质偏红、苔黄腻、尿短黄、大便干、脉濡数等症,如腰常有隐隐钝痛,尤其在后半夜睡醒前或憋尿时疼痛,偶有砂粒尿史,常为肾石症潜在的警号。如结石移动嵌顿时,可引起腰腹剧痛并常向输尿管方向及大腿内侧放射,可见冷汗出、辗转不安,甚至血尿,尿路梗阻时可致尿闭。(超声波、X线是确诊结石的最有效办法)。 本病疼剧时,40~60%有血尿,结石嵌顿可导致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血压下降等厥脱凶兆,即所谓疼痛性休克。如见高热寒战、尿痛、脓尿,为尿路梗阻合并感染的征象。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尿闭、浮肿、头痛、恶心、嗜睡、厌食,则为内科关格危象,相当于西医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膀胱结石隐匿患者,平素尿黄短,偶有尿流中断及跳动后复尿史,以及尿砂历史,为膀胱结石信号。结石嵌顿时发生小腹绞痛,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或突然中断)血尿,X线可迅速确诊,危重时可出现癃闭急象,西医称为急性尿潴留。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尿中毒等危象。 第九节 急腹症阻截治疗急腹症病情都比较紧急,无论诊断和治疗都必须迅速和准确,否则一旦失去手术最佳时机,则易使病情恶化,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许多情况下需要当机立断施行手术以救生机。 急腹症的非手术适应症情况,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应用得当,可发挥阻截作用。但必须在配合西医、作好手术准备的情况下试用中医治疗,以防意外。 急性阑尾炎 阻截治则为清热解毒,导滞化瘀。方用《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生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蒲公英、紫花地丁、银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红藤。痛甚可选用乳香、没药、赤芍。 急性肠梗阻 阻截治则为顺气通腑,方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气滞加莱菔子;肠腔内积液多可酌加甘遂。 胆绞痛 主要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蛔虫症。其中,急性胆囊炎的阻截治则为舒肝利胆、清热解毒,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白芍、大黄、枳实、半夏、龙胆草、蒲公英、金钱草、虎杖。便秘加芒硝;痛甚酌选郁金、川楝子或乌药、香附。毒热甚可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胆石症的阻截治则为疏肝利胆、导滞逐石。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白芍、黄芩、大黄、枳实、酌加郁金、厚朴、金钱草、海金砂。便秘加芒硝,气滞加木香、川楝子,并应配合西医、针灸,采用总攻战术驱石,平日可服溶石汤金、鸡内金。胆道蛔虫症的阻截治则为疏肝利胆、除湿驱蛔,方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加苦楝根皮、乌梅、雷丸、槟榔片,并酌加芒硝、大黄,气滞胀痛加川楝、郁金。 急性胰腺炎 阻截治则为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方用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化裁:黄连、半夏,瓜蒌、柴胡、白芍、黄芩、大黄,酌加龙胆草、栀子。腑实甚者用大陷胸汤合大柴胡汤:大黄、芒硝、甘遂、柴胡、黄芩、半夏、白芍。热毒重者酌加红藤、银花、地丁、蒲公英。血热妄行用犀角地黄汤。 急性吐血 阻截治则为疏肝宁神、清胃止血,方予四逆散加味:柴胡、赤芍、枳壳、乌贼骨、侧柏叶、茜草根、血余炭、生三七末。气虚加人参,胃寒加炮姜,血瘀用花蕊石,热重加山栀、黄芩。 急性腹膜炎 阻截治则为属阳明腑结火毒重者宜清火凉膈,通腑泻毒,方予凉膈散: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黄芩、甘草去薄荷,加赤芍、没药。瘀重的用血腑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营热重者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 亡阳厥脱或昏迷闭证 上述无论急性吐血、剧痛、炎症、穿孔、绞痛……都有可能导致闭厥脱症。其中,属亡阳脱症的,阻截治疗为回阳救脱,方予人参救脱,如伴有肢冷厥证的应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属昏迷闭证的应急予开窍醒神。阳闭应分别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其中,热甚的用紫雪丹凉血开窍,浊毒重者用至宝丹豁痰开窍,神昏重者用安宫牛黄丸芳香开窍;属阴闭的用苏合香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