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屈一指的补气药品黄芪,其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人写作“黄耆”,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肺经,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功效,兼有升阳、益卫固表、脱疮生肌的作用,主治肺脾气虚咳喘、气虚自汗、气虚水肿尿少、气血不足之贫血、气虚血滞之偏枯等症。中医认为,黄芪是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与人参相比,黄芪的补气之力虽不及,但人参没有升阳、固表、内托、利水的功效。
黄芪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黄芪的入药用途十分广泛,有人曾经把中国的古药方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筛选出了25味最常用的中药,黄芪排在第11位,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等,有一药多能的美誉。
我国着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经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也可以学学当年的胡适先生,让黄芪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取生黄芪15克、大枣十枚,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增强体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者人。需要注意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黄芪除了有以上的功能外,它本身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延缓细胞衰老,同时也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