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五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惟编次小异。 黄帝问岐伯曰:平人何如?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人一吸脉亦再动,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论法也。 平人病法,先医人自平,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是医不病调和脉也。然后数人之息,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即是彼人不病者也。若彼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等,名曰不及,皆有病也。故曰:医不病,为病人平息者也。 平按:《素问》、《甲乙》“一吸”上无“人”字;“命曰”上有“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十一字。“医不病”上,《素问》有“常以不病调病人”七字,《甲乙》有“常以不病之人,以调病人”十字。“以论法也”《素问》作“以调之为法”五字,《甲乙》作“以调之”三字。 人一呼脉一动,人一吸脉一动者,曰少气。 呼吸皆一动,名曰不及,故知少气。 平按:“一吸”上,《素问》、《甲乙》无“人”字。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及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风,涩曰痹。 脉之三动,以是气之有余,又加躁疾,尺之皮肤复热,即阳气盛,故为病温。病温,先夏至日前发也;若后夏至日发者,病暑也。一呼三动而躁,尺皮不热,脉滑曰风,脉涩曰痹也。 平按:《甲乙》无“一吸脉三动”五字。“躁”下,《素问》、《甲乙》无“及”字;“风”上有“病”字。《素问》“涩”上有“脉”字。《甲乙》无“涩曰痹”三字。 人一呼脉四至曰死, 四至阳气独盛,阴气绝衰,故死。 平按:“四至”《素问》作“四动以上”,《甲乙》同。 脉绝不至曰死, 以手按脉,一来即绝,更不复来,故死。 乍疏乍数曰死。 乍疏曰阴,乍数曰阳,阴阳动乱不次,故曰死也。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曰死。 和平之人,五脏气之常者,其气各各禀承胃气;一一之脏若无胃气,其脉独见为逆,故致死。 平按:“无胃气”上,《甲乙》作“人常廪气于胃脉,以胃气为本”十二字。 春胃微弦曰平, 胃者,人迎胃脉也。五脏之脉,弦、钩、代、浮、石,皆见于人迎胃脉之中。胃脉即足阳明脉,主于水谷,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长,所以五脏之脉欲见之时,皆以胃气将至人迎也。胃气之状,柔弱是也。故人迎五脉见时,但弦、钩、代、毛、石各各自见,无柔弱者,即五脏各失胃气,故脉独见,独见当死。春脉胃多弦少曰微,微曰平人。 弦多胃少曰肝病, 弦多胃少,即肝少谷气,故曰肝病也。 但弦无胃曰死, 肝无谷气,致令肝脉独见,故死也。 胃而有毛曰秋病, 春胃见时,但得柔弱之气,竟无有弦,然胃中有毛,即是肝时有肺气来乘,以胃气弦①,故至秋有病。 平按:注“故至秋”,“故”字袁刻误作“欲”。 ①“弦”,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无”字。 毛甚曰金病。 春得毛脉甚于胃气,以金克火,故曰金病②也。 平按:“金”《素问》、《甲乙》作“今”。注“火”字,恐“木”字传写之讹。 ②“病”字后,仁和寺本衍一“之”字。 脏真散于肝,肝藏筋之气。 脏真者,真弦脉也。弦无胃气曰散,弦脉不能自散,以其肝脏散无胃气,所以真脏散于肝也。故肝藏神,藏于魂也;肝藏气者,藏筋气也。 平按:《素问》、《甲乙》“筋”下有“膜”字。 夏胃微钩曰平, 夏脉人迎胃多钩少,曰微钩,微钩曰平也。 钩多胃少曰心病, 心病食少谷气少,令脉至人迎钩多胃少,故知心病也。 平按:注“令”字,袁刻作“今”。 但钩无胃曰死, 心病害食,心无谷气,致令钩无胃气,故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心,火也。夏心王时遂得肾脉,虽有胃气,唯得石,冬时当病,以水克火。 石甚曰今病, 夏有胃气,虽得石脉,至秋致病;今夏得石脉甚,少胃气,贼邪来克,故曰今病。 脏真痛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心无胃气,即心有痛病,致令脏真脉见人迎,故曰脏真痛于心也。故心藏神,藏于神气也;心藏气,藏血脉之气也。 平按:“痛”《素问》、《甲乙》作“通”。 长夏胃微 弱曰平,胃少弱多曰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