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趣闻

文化 浅谈古代中医是如何看待“醒脾”

手机端链接    来源:中药方大全  作者:易达超

“醒脾”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学术语,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一种方法,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醒脾,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醒脾的常识及资料,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历代中医都是如何看待“醒脾”的。

醒脾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醒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醒脾是中医常用治则之一。

在《中医大辞典》中说:“醒脾就是用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本虚证,强调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的作用,后者针对脾气虚寒证,未提及芳香药。

据笔者考究,醒脾法以芳香药入药的记载源于《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兰,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散发故也。”现代学者认为:“兰草,即佩兰之类药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醒脾”一词最早见于唐·孙思邈:“黑豆少食开胃醒脾,多食损脾。”可见,从其诞生起就是以治则术语出现的。

最早以“醒脾”命名的方剂为“醒脾散”,见于《活幼口议》卷十四(元·曾世荣,刊于1279年),由木香、全蝎、天麻、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白附子、白僵蚕组成,用于婴孩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明·王肯堂专为“脾中积”设有“醒脾散”(《证治准绳》幼科卷九),由人参、茯苓、藿香、白术、丁香、砂仁、炙甘草、制南星构成。

“醒脾”一词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很多运用。如:“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李时珍详细阐述了芳香药与“醒脾”的关系,认为“土爱暖喜芳香”,以芳香药醒脾乃应其所喜,这一学术观点多为后世医家认同。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创立“醒脾升阳汤”,药用生黄芪、炒白术、桑寄生、续断、山茱萸、龙骨、牡蛎、甘草,主治脾气虚极下陷之小便失禁。方解中说:“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白术。”进一步拓展为凡“气香则醒脾”。

《药性考》在花生条下云:“炒用开胃醒脾,滑肠。”又谓“润肺止嗽,悦脾。”6版《中药学》也沿用了“悦脾开胃”说,在各论中,包括“化湿药”章节均引用“醒脾开胃”,由此可见其作者认为“醒脾”等同于“悦脾”。

中医治则中除了醒脾,还有醒脑、醒神等,针对各种实邪闭塞机窍,均属标实证或标实本虚证,其用药离不开芳香或芳香辟秽开窍之味。醒脾、醒脑、醒神之“醒”在字意上是相同的。

笔者以为,《中医大辞典》中的解释,应该具有权威性,且更为合理。脾脏体阴用阳,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医学求是》云:“脾燥则升”,脾气升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脾不被痰饮水积湿所困。或外湿侵入困遏脾气,或脾气虚衰,致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则痰饮水湿积内生,且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

因此,治疗上祛除病理因素是关键,以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利于祛除病理因素,可杜病理因素再生之源。 

 

tags: 古代中医 中医 文化
返回顶部
下载文化 浅谈古代中医是如何看待“醒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 浅谈古代中医是如何看待“醒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中医典故——追溯刮痧疗法的历史起源
  2. 自学中医的林彪元帅
  3. 奇妙的药方
  4. 意想不到的药方
  5. 中药之最
  6. 武则天顶礼谢医
  7. 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
  8. 孙思邈开棺救妇
  9. 神农尝百草
  10. 一味黄土救太子
强制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