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树是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10米,其浓密的、四季常青的叶片簇拥着,使树冠形成一个长球形。每当生于枝头的花蕾由青转红时(含苞欲放时挥发油含量比开放后高五倍之多),香农们便采摘下一串串未开放的花蕾。花蕾没有成熟时是绿中微带红色,成熟后逐渐转为鲜红或金黄色,摘下晒四五天干燥后呈红棕色或褐色,长约两厘米略呈短棒状,有如一根根上了锈的小铁钉,故称丁子香、丁香。如果我们将丁香纵向剖开,可以看到许多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根直立的花柱,剖开的断面油性重,用指甲压划一下可见油质渗出。丁香之所以发出如此浓烈的甜香,就是挥发油——丁香油含量高达14%以上的缘故。
丁香的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岛,18世纪丁香传入桑给巴尔,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侵入,他们看中这里是种丁香的好地方,于是全岛几乎都种植了丁香树,丁香成了桑给巴尔的摇钱树,这里每年要向世界各地出口丁香七干吨,全世界80%以上的丁香南它提供,其余为东南亚地区所产,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海南及广东湛江亦有引种并获得成功。
由于丁香是从国外进口我国的,古来部分书籍记载上有某些差错,有的认为丁香分公丁香和母丁香是因为分别产于雄雌二树,有的认为它们系大小之分的同一品种,有的将它们混为一谈……经过唐宋医学家考证,逐渐弄清楚常称的丁香又称公丁香,形似丁予,是树上采来的未开放的花蕾;而母丁香古多称鸡舌香,形似枣核,是丁香树的果实,由于将母丁香击破、两片肥厚的子叶分成两半有如鸡舌故名。
据载,东汉桓帝时,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纪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汉桓帝赐给刁存一物,命他含到嘴里,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的毒药,没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欲与家人诀别。此时,恰好有同事来访,感觉蹊跷,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吐出后的“毒药”具有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察看后,认出这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皇上特别恩赐,是为去除口臭用的,虚惊一场,遂成笑谈。蔡质(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载,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说明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三国时魏王曹操是有名的酒雄,他不但善饮、豪饮,还创作了不少彪炳文坛的酒诗。据说曹操常口含鸡舌香来威壮酒胆,犹如《云仙杂记》所载“饮酒者嚼鸡舌香则量广,浸半天用则不醉”,原来有解酒的作用。相传,唐代着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间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相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亲近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堪称古代的“口香糖”。
除了作香料外,丁香主要还用于治疗疾病。早在汉代华佗曾用丁香、百部制成香囊悬挂于室内,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未腐烂的古尸手中就握有丁香;晋代的葛洪以鸡舌香、黄连、乳汁共煎来治病。丁香自古以来作为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的药物,治疗胃腹冷痛、呃逆呕吐及肾阳不足、寒湿带下等症。中药店常配有“丁桂散”,即以公丁香与肉桂各等份共研细末外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习惯认为花蕾公丁香的香气更足、功效更佳,而果实母丁香的气味淡、功效弱,故临床多以公丁香入药。
我们中药里用的丁香古来主要由广东口岸进口,故又称南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至于我国传统名花亦有叫丁香的,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又称紫丁香、北丁香,白丁香是其变种,为木犀科植物;前者作药用和香料,后者供观赏,名同而物异,不可不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