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素问悬解 -- 卷四 经络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书名:《素问悬解》  作者: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问:太阴阳明相为表里,此脾胃之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盖脾胃虽皆属土,而阴阳既异其位,则阳实而阴必虚,阳虚而阴必实,阳从而阴必逆,阳逆而阴必从,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是其常也。阳主外,阴主内,其脏腑之虚实逆从,原无一定,则病邪之从外从内,实有不同,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愿闻其异状者,愿闻其所以异之状也。阳为天气,主外,阴为地气,主内。阳道实,故能格拒风寒,阴道虚,故能容纳水谷。贼风虚邪,外伤其表,故阳受之,饮食起居,内伤其里,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六腑阳也,阴受之则入五脏,五脏阴也。入六腑则胃土上逆,心肺不降,身热不能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脾土下陷,肝木抑遏,少腹(月真)满闭塞,风木后冲,下为飧泄,久为肠不敛也。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喉主天气而通于五脏,咽主地气而通于六腑,六气通于喉而伤在六腑,五味通于咽而伤在五脏者,阴阳各从其类也,故阳受天之风气,阴受地之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同气相感也。人之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足之三阴,自足走胸,足太阴上膈挟咽,连舌本。足少明上膈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上膈循喉咙,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足三阴皆上行至头。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也。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也。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阳经升于手而降于足也,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经降于手而升于足也。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于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土主治中央,常以四时之季,长于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于四维,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胃相为表里,脾脏者,常附着于胃,是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头象天,足象地,故上下至头足,胃土自头至足,脾土自足至头。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秉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土无专宫,寄旺于四维,四肢者,脾土之四维也,故脾主四肢。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以四肢所禀,水谷之气,胃者水谷之海,是四肢皆禀气于胃也。而水谷消化,权在脾土,故水谷入胃,脾土消之,化生精气,注于四肢,然后至手足之经。胃腑但主受盛,不主消化,水谷不消,则泄利而下,不能化生精气,至于手足经络,必因脾土之消磨,四肢乃得禀水谷之气也。今脾病不能消磨水谷,为胃腑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则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之,故手足不用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也。

足太阴为三阴,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是手足三阴之长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行气于手足三阴。阳明者,太阴之表,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胃,得脾土之消磨,化生精气,传于阳明之经,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行气于手足三阳。脏腑各因其经络而受气于阳明,实即太阴之力,故为胃行其津液者,以其善消也。

 

tags: 阴阳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素问悬解 总目录
卷三 脉法
阴阳别论十九
大奇论二十
卷四 经络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血气形志二十二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当前页面)
阳明脉解二十五
皮部论二十六
经络论二十七
卷四 孔穴
气穴论二十八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黄帝内经素问序
  2. 阴阳类论六十七
  3. 刺法论五十六
  4. 痹论三十三
  5. 血气形志二十二
  6. 经络论二十七
  7. 诊要经终论十七
  8. 阴阳应象论五
  9. 刺疟六十四
  10. 第六卷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