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09-07-13
导言:不久以前,新加坡歌手许美静承认患上抑郁症的消息曾令很多歌迷唏嘘不已,然而翻开娱乐新闻的版面,有关明星患抑郁症的报导总是不绝于耳,似乎这类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潜在杀手,然而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些困扰或许会与我们的睡眠状况休戚相关,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国外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吧。
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否会令我们精神错乱?请看Emma Young的报导。
精神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睡眠质量低下的情况。对此,人们长久以来将之视为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后果。然而,现在这一观点可能将被彻底推翻。新的研究发现低下的睡眠质量恰恰可能是导致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而这当中甚至包括了那些仅仅因为睡眠导致行为表现异常而被医生误诊的情况。由此带给我们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积极的睡眠疗法将可能会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起到辅助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这也令人震惊地表明,对于现在大量包括儿童在内的服药人群而言,药物治疗对于其康复非但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起着负面作用。
缺少REM睡眠可能会对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造成损害,从而导致精神疾病。
然而,现在还不清楚究竟有多少精神病案例是这种情况。”这是很可怕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精神病学家Matt Walker说:”被诊断为患有精神问题的人中,究竟有多少实际上只是睡眠问题?是3%、5%还是50%?,你不认为我们的社会对这个比例心中有数是至关重要的么?”
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睡眠障碍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精神问题。在睡眠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的几年间,他们仅仅为了解决这个最基本的疑问,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事实上,医生们很早以前便已经注意到:不规律的睡眠同他们所研究的精神异常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他们发现,抑郁症成年患者在熟睡时感到呼吸困难的数量,比一般正常人多五倍;有大约25%至50%的注意力缺陷伴多动症(ADHD)患儿同时为睡眠问题所困扰,而这个比例在正常儿童中仅占7%。
然而,直到不久以前,将睡眠问题看作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非原因的观点还一直根深蒂固,以致无人质疑。正如哈佛大学睡眠研究专家Robert Stickgold所言:”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抑郁症或狂躁症患者必然会表现出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却从来没有试着想过从反面来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表示,即便是偶尔出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其结论也常被大大地忽视。
例如,1987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Patricia Chang及其团队曾对1053名男性医学院毕业生进行了平均长达34年的跟踪研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有101人曾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患者,其中有13人自杀。研究显示,在这些人中,有失眠状况的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其他人的2倍。由此,该团队谨慎地结论说,失眠是其他更严重疾病的”风险标尺”。倒是Stickgold的观点更为大胆,他认为该研究数据表明才失眠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先兆。
看到Patricia Chang的研究成果,再加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某些睡眠问题确实能够引发同某些精神疾病相似的症状,Stickgold已经不是唯一被说服的人。
2006年,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Paul Peppard及其团队对抑郁症和睡眠呼吸紊乱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睡眠呼吸紊乱(SDB)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患者睡眠时出现暂时的呼吸停止,其原因是气管收缩或堵塞导致含氧量急剧下降,并造成患者的暂时性苏醒。课题小组随机选取了800名男性和600名女性在职人员,对他们进行了SDB和抑郁症的评估。根据SDB由轻到重的程度,研究人员将症状分为四个等级,结果发现,SDB等级每增加一级–比如从”极微”到”轻微”,该级别患抑郁症人群的比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参见内科医学,第16卷,第1709页)。同时,由于对于SDB的病理原因十分清楚,它是由气管壁过厚,或者舌或扁桃体体积相对于气管口过大等物理原因所造成的,因此SDB不可能是由抑郁症引起的。这次研究恰恰证明了睡眠紊乱可能导致抑郁症。
事实上,宾州匹兹堡大学睡眠和生物钟研究小组的课题带头人Daniel Buysse的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服用了用于治疗睡眠问题的药物(如镇静剂等)后,其情绪异常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虽然Buysse并没有给出属于此类抑郁症患者的确切比例,但是他由此进一步认为,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是由失眠引起的。
不良睡眠理论可能也将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与其他精神疾病相关的典型行为的产生。例如,根据去年五月发表的一篇综述称,有大量的证据证明睡眠不佳会引发双相型精神障碍患者的狂躁发作。(参见美国精神病学期刊第165卷,830页)。Stickgold甚至认为睡眠不足还会引致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症状,如不能熟练掌握操作机器等重复性工作。Stickgold的团队发现,对于此类需要机械技巧的工作,健康人很快就能有所提高,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却无法办到。他们指出:”我们确定了同睡眠特异相关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缺陷。”(参见生物精神病学,DOI: 10.1016/j.bps.2004.09.012)。因此,理论上来讲,改善睡眠质量将有助于这一类症状的缓解。
感到情绪波动?小睡一会儿吧当你发现你的工作关系在一天之中逐渐恶化的时候,尝试着打个盹吧。在一项尚未公布的研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tt Walker及其团队向参加实验的人们展示了象征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并要求他们评判这些表情的情绪化程度。试验在中午和下午6点分别进行,在后一次试验中,参与人员明显对于愤怒和恐惧的表情更为敏感。
然而,在志愿者午间进行了90分钟REM睡眠的情况下,上述的这种区别却没有发生。而且,经过午睡的志愿者们更易于接受象征喜悦的面部表情。Walker由此得出结论认为REM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更新不断激化的情绪反应。他表示:”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将情绪的罗盘指向好的方向。”
睡眠不足紊乱症
因睡眠不足引起的行为障碍问题也可能常常地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紊乱症(ADD)或注意力缺陷伴多动症(ADHD)。2005年,马赛诸塞州Marlborough睡眠问题中心主任Clifford Risk在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的年会上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在他研究的34名患有睡眠窒息症的成年患者中,有16人伴有中度或重度的注意力缺乏。而通过针对窒息的治疗,60%患者的注意力得到了改善–由此至少说明,在研究的人群中睡眠窒息症是注意力障碍的病因。
类似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大学David Gozal及其同事在对83名ADHD患儿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四分之一的轻度患儿同时患有睡眠窒息症,而这个比例在重度患儿和健康儿童中为5%。他们由此得出结论,”SDB会引发一些同轻度ADHD相似的行为,这很容易导致误诊,并延误诊断和真正有效的治疗”(参见2007年儿科杂志,第111卷,第544页)。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那些通过接受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摘除手术来治疗打鼾和睡眠窒息症的儿童中,手术前被诊断为ADHD的比率高达四分之一,这一数字在正常儿童中仅为7.4%。而术后一年的观察发现,这其中一半的儿童已没有ADHD的症状(参见耳喉鼻学–头部及颈部治疗,第133卷,974页)。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妇幼医院研究睡眠与ADHD之间关系的Mark Kohler担心,一些正在接受利他林等药物治疗的儿童,实际上或许只是患有睡眠障碍症-而这一真正病因却受到了忽视。
那么睡眠问题究竟是如何引起行为或精神问题的呢?这其中的某些联系是明显的。例如,每一个家长都知道当孩子感到疲劳时,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动而非困倦。睡眠障碍会造成同压力有关的激素指数的突然增高,从而导致白天的情绪紧张,这正是许多精神失常的一项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睡眠障碍可能会从根本上影响大脑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并影响到大脑对情绪刺激做出准确反应(另见插入段落)。
众所周知,夜间睡眠不足往往会导致第二天人非常敏感易怒,但究其原因却未必清楚,Walker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实验中,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正常睡眠人群,另一组则是已经35小时没有睡眠。研究人员分别向他们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令人烦躁。结果显示,缺少睡眠的这组人员比正常休息人员的大脑杏仁核活动增加了60%,而杏仁核恰恰被认为是大脑最先对情绪产生反应的区域。更进一步的扫描研究发现,缺乏睡眠的人,其杏仁核区域无法与前额叶之间进行正常的通讯,而后者正是用于向大脑控制情绪的部分发出安抚信号的器官。”我们有高度发达的前额叶,它的作用正如一个情绪的制动器,正是由于其对情绪的控制作用,才能够使我们在听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不至于火冒三丈,”Walker介绍说。他认为,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的杏仁核与前额叶之间通讯的缺失,可能造成人们表现出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症状。他进而补充道:”有相当数量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都是由于前额叶活动受阻所引起的。现在也已有一些初步证据,证明ADHD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也与此有关”。
另一组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睡眠–特别是伴有梦境的快速眼球运动性睡眠(REM)–能够帮助大脑进行记忆处理。而这个过程一旦受到破坏,人就可能患上PTSD之类的精神疾病。
2008年8月,Stickgold及其团队撰文指出,当他们向人们呈示激发感情的图片,或那些描述景观的中性图片,在一天的过程中,人们会对看到的这些景观逐渐淡忘。经过一晚上的睡眠,人们通常只能回忆起那些激发其情绪的图片来,在这些情况下,受试的记忆一直保持明晰,或变得更加深刻(心理科学,第19卷,第781页)。Walker指出,当回忆往昔时,占据在记忆中的多是那些曾经为之激起过某些感情的事情。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激烈的情绪如同标记了重要事情的红色标志旗。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你回想起那些事情的时候,你并没有重新体验当时的那些发自肺腑的情绪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脑在保留了关于某事记忆的同时,却丢弃了关于它的内在情绪。Stickgold和Walker都相信,这一记忆”丢弃”的处理机制恰恰发生在REM睡眠过程中。
他们指出,在REM期间,大脑对血清素及降肾上腺素的分泌将会中断。降肾上腺素是一种与压力、害怕以及畏惧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这些反应在人体内被肾上腺素继续执行。血清素则控制着人的愤怒和攻击性情绪。Walker介绍说:”在REM过程中,人体就如一间奇妙的生物剧场,上演着数日来的种种经历,令你宛若身临其境,却不会分泌刺激性的生物化学物质。”由此,虽然梦的内容可能很牵动情绪,但其最终可以帮助将记忆中关于情绪化的部分渐渐抹去。
而对于PTSD患者而言,他们睡眠过程血清素及降肾上腺素的分泌失去了该有的抑制,因此在睡眠过程中,那些不愉快事件的情绪细节都会被完全清晰地回忆起来。Walker认为,虽然还不确定这一现象的原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PTSD患者醒来以后血清素及降肾上腺素的指标都比正常人高。这可能表明,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不能像在正常REM中那样被有效中断,从而不能使记忆中那些情绪化的内容被遗忘掉。
很明显,要想搞清楚睡眠干扰究竟如何引发精神疾病症状,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还需解释许多不符合我们推理的事实,例如为何抗抑郁症药物在降低REM的同时又疗效显着。另外很多抑郁症患者表示,他们在通宵不眠后反而心情愉悦,这同样还是一个迷。
然而,至少当谈及睡眠障碍对于精神问题的影响方式及程度,Walker表示:”我们正在接近真理。五年前无论科学家或是普通人都还对此毫无察觉。而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对此提出问题,这就说明,总有一天我们必能找到答案。”
什么才是真正的睡眠?
当有人说他们感到“半睡”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可能是真实的。传统睡眠模型认为,在睡眠中人体有一个贯穿全身的控制中心,它负责在该打瞌睡的时候向整个大脑传递信号。然而在去年,位于铂尔曼的华盛顿州立大学的James Krueger指出,大脑中的某些区域是独立进入睡眠的,而只有当大脑中足够多的区域从清醒转入“休眠”时,人体才会进入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睡眠”状态(《自然综述—神经科学》,第9卷,第910页)。
他和他的同事们相信,睡眠是由于一个个独立的皮层柱工作疲劳而引发的——皮层柱是一些神经元聚合,被认为是大脑最基本的处理单元。中枢调节机制只是在稍后才将要进入休息的状态确定下来罢了。
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睡眠异常。如梦游症,患者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处理事情;又如“睡后迟惰”,表现为在刚醒来后的半个多小时里,人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 Krueger表示:“设想一下在大脑中存在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有一部分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是处于睡眠状态,上述现象便很容易得到解释”。
尽管这一观点迄今还没有完全被其他睡眠研究专家所接受,Krueger相信关于睡眠理论的反思已经开始。“在我看来教科书将被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