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光明 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年,而且大家也普遍认为宗教界应该有不少这方面的高人,但是似乎没有研究人员有意进入宗教或属灵的领域。在中 国大陆由于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约束,大家固然避之唯恐不及,在台湾则由于自我定位于“科学的研究”,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批评,也一直未曾有意涉 入宗教领域。不料一九九九年八月,一张临时写成的纸条,竟然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所谓“灵”的世界。经过反复测试,证明某些宗教用语的确扮演了关键字的角色。特异功能人士可以藉由这些特殊字或名词和“灵”的世界取得联系。可以说我们发现了和“灵”的世界沟通的一种方法。 虽然曾经一度兴奋的以为翩然光临实验室的“光人”是佛的示现,但是最近有机会请教W先生,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这些“光人”尚未脱离“形体”,应是以 往修持有得的大成就者;真正的佛土则在“光幕”保护之下,不可得见。检视我们做过的实验之中,“佛”、“菩萨”、“妈祖”……等都曾出现“光人”,但是专 有的佛名,如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只见一片亮光,未曾出现形体,似乎颇符合W先生的说法。二○○○年春节刚过,我到美国亚利桑纳大学参加了由东 西医学基金会主办的生物能方面的科学研讨会。与会的亚利桑纳大学心理系史瓦兹教授是专门研究身心交互作用的著名学者,他花部分时间研究“灵”学,对于充塞 宇宙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论,并于一九九九年出了一本书来说明他的发现。我抓住机会请教他在基督教系统里有什么字可以表示至高无上的神?他说是 “SAM”。在会期的前后两天,第一次由史瓦兹教授的夫人,也是亚利桑纳大学助理教授的罗塞克博士准备样本,上面写了一句话其中包括“SAM”这个字,第 二天则是我手写的“SAM”,给一起参加会议的高桥试看,结果两次都是看到亮光,没有看到字迹,类似以往多次看“佛”字的情形。根据史瓦兹教授的说 法:“SAM”是“Samuel”之简字,而Samuel是古希伯来人对上帝之昵称。因此在史瓦兹教授所写的书中,他感谢的对象不是“God”而是“S am “。结果真的经过“SAM”,高桥与基督教世界的神灵取得了联系,多么重大的发现啊! 那一片亮光的后面,是不是存在一个统整的境界?是不是就是W先生口中宇宙的终极或宇宙的最初呢?无论如何,能够找到和另类世界的联系方法,已足够令人 雀跃,我们也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以时日,应可找出穿越“光幕”的方法。虽然仍旧只有少数有缘人可以“看见”其中景象,但是只要我们可以证实它 的存在,可以证实接触它的方法,就等于为人类又袪除了一层蒙昧,这是多么令人期待和兴奋的大事啊! 《参考书目》 1.《人身极机密》,李嗣涔着,台北:时报出版社,一九九八。 2.《人体科学——气功及特异功能论文集》,李嗣涔着,台北:自印,一九九九。 3.《气功》,张惠民着,晓园出版社,一九九九。 4.《佛教气功百问》,陈兵着,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一。 5.《道教气功百问》,陈兵着,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一。 6.《中国仙道之究竟》,王德槐着,台北:自印,一九八七。 7.《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杨儒宾主编,巨流图书公司,一九九三。 8.《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南怀谨着,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九○。 9.《中国人体科学》季刊:六卷一 、三期;八卷二、三期;九卷二、三、四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0.《古代医学家的故事》,陈汶、成迹编着,台北:银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八。 11.《身、心、灵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阳明大学“身、心、灵科学学术研讨会”,一九九九。 12.《气功启示录》,张六通主编,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一九九○。 13.〈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着,台北:台大“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二○○○。 附 录 科幻中难以置信的主题 叶李华 二十世纪西方科幻文坛有三位鼎足而立的世纪级大师,他们是罗勃·海莱因(Robert Heinlein,1907—1988)、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以及亚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1917—)。在这三位大师的众多作品中,除了科幻不可或缺的机关布景,偶尔也会出现属于科学边缘的主题。仔细咀嚼这些异类的科幻作品,反而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 一 海莱因是美国人,中学毕业后进入美国海军学院。后来由于感染肺结核,无法继续服役,遂于一九三四年以中尉退伍。一九三九年,他写了生平第一篇小说〈生命线〉(Life-Line),就此展开其“科幻先生”的写作生涯。 海莱因小说中的主题,其实很多早已有人写过,但他是第一个将这些主题写得栩栩如生的作家。例如“未来史”虽然并不新鲜,可是到了海莱因手上,却化腐朽 为神奇,创造出一番新境界。海莱因作品涉及的主题极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科幻题材。在硬科幻方面,他写过外星人、异次元、机械工程、自动化、基因改造、原 子能、复制人、时光旅行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要属太空旅行与外星殖民。而在软科幻方面,则包括长生不老、语言学、法律、犯罪学、经济学、哲学、性爱、心灵感 应、神秘主义等等。 不少科幻作家常常滥用“心灵感应”这个主题,导致整篇作品的“科幻内在逻辑”支离破碎。海莱因却能以科学的精神、冷静的态度,对这种人体潜能做保守的探索。 例如在《探星时代》(Time for the Stars,1956)这本书中,作者便将“心灵感应”发挥得淋漓尽 致。本书故事背景为探星时代初期,人类刚刚乘太空船飞出太阳系,开始找寻其他的行星。由于光速的限制,太空船和地球根本不能利用电波通讯,否则一个讯息来 回要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于是,经常发生于孪生子之间的心灵感应,成了解决星际通讯问题的唯一方案! 二 艾西莫夫是犹太裔美国人,于一九四八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四○与五○年代,他的作品以科幻为主,重要科幻著作泰半在这个时期完成,包括“基地”三部曲、 “帝 国”三部曲,以及“机械人”系列的《我,机械人》、《钢穴》与《裸阳》。六○与七○年代,他的写作重心转移到各类科普文章及书籍,从天文、数学、物理、化 学、地球科学到生物、基础医学,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所有的领域。八○与九○年代,艾西莫夫又重拾科幻这个最爱,将过去经营的许多故事串联成完整的科幻史 诗。 艾西莫夫的成名作是二十一岁时发表的中篇科幻〈夜幕低垂〉(Nightfall,又名〈夜归〉)。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独创性,它几乎是个空前绝后 的题材,没有任何科幻小说的影子。故事叙述一颗附近有六个太阳的行星,其上居民不知黑暗为何物,不过大约每隔两千年,由于天体运行的巧合,这个世界会失去 几小时的光明。对于一辈子活在光亮环境的居民而言,黑暗的降临无疑是世界末日;众人无一幸免,通通吓得丧失神智。因此这个世界的文明,总是以两千年为一个 成住坏空的周期。 在另一次“夜幕”即将降临的前夕,几位顶尖科学家预测到了这个天象。不料支持他们的唯一证据,竟然是某神秘教派所掌握的古老经典。传说中这部经典是上 个“世代”的实录,记载了这个世界的轮回宿命。世人斥为荒诞不经的秘教典籍,在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眼中,却记录着不为人知的末日之谜…… 三 克拉克是英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教官。他自幼即对尖端科学极感兴趣,天文学及太空科学尤其是最爱,他写了很多这方面的科 普书籍及文章,对于宣传太空旅行简直不遗余力。除了写作之外,他还制作电视科普节目,对于西方世界的科学普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获得联合国及许多国家 颁发的学术奖项。 一九六四至六八年,克拉克与名导演库伯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合作,拍摄了一部举世闻名的科幻经典之作《二○○一:太空漫游》(200l:A Space Odyssey)。在电影杀青时,克拉克也写出了同名的长篇小说。许多年后,他陆续为这本书写了三本续集,分别是《二○一○:太空漫游》、 《二○六一:太空漫游》、 《三○○一:太空漫游》。如今在全球科幻迷心目中,此一 “太空漫游系列”已经成了克拉克的代名词。 相当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克拉克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科普科幻作家,又是一位硬科幻小说的基本教义派,笃信科技与人性都具有无穷的潜力,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却不时出现“神/魔”的形象与意象。例如在《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1953) 这本书中,地球被一群外星人征服,可是等到这些外星人现身后,地球人却对他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各民族古老神话中的魔鬼(例如撒旦),就是照着他们的 形象塑造的。不过根据作者的解释,并非这些外星人曾在古代造访过地球,而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在时间轴上来去自如;我们的祖先接收到源自 未来子孙的意识讯息,才会蕴育出那些魔鬼形象。故事最后则打破了神与魔的界线,原来这些貌似魔鬼的外星人身负重任,征服地球的目的是为了“渡化”地球人。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书中赫然出现“玩碟仙”的桥段。虽然克拉克借着书中的角色,说明“碟仙”的驱动力乃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可是他仍然不放心,生怕遭人误会与非议,最后竟然在版权页注明“本书内容不代表作者立场”! (叶李华,美国柏克莱加大理论物理博士,曾获中国时报张系国科幻小说奖首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