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态与入定态 初步证实了刺激法可以引发气感之后,接着要探讨的是气功师父练功的时候,脑波有什么变化?各门各派练功的时候脑波有没有什么差异? “生物能场研究计画”刚开始时,国科会聘请的李师父才从军中退役不久,中等身材,非常斯文。第一次见到他,是陈主委请他帮我们打气,验证气感。他的两 手放在我腹前、腰后各约十公分处发功,当我的丹田部位产生气感时,他与我同时叫出:“来了!”显示他不接触我的身体就能察觉我体内的变化。令我讶异的不止 于此。被他打气之后的三天,气感一直在体内窜动。我工作忙碌时不觉得,但是只要身体一放松,气感就来了。我算是领教了高手的真功夫。 李师父说自己有七种练功法,并可发放两种外气:养气和杀气。我测量了他练“放空”、“放松”和“大小周天”三种功法的脑波变化。发现在“放空”的时 候,脑α波受到压抑并且消失,可是练“放松”和“大小周天”时,脑α波却是大幅增加。我就是从李师父身上观察到练功的两种不同功能态,深觉有必要进一步搜 集资料,加以探索。 为了搜集更周延的资料,我到处打听各门各派的功夫,想办法邀请师父级的人来量脑波。从这些师父身上,我们不但获得明确的资料,用以界定练功时有“共振态”和“入定态”之分,更由实验中证实,不论是禅、是道,最后的境界都是“入定态”,只 是着手处略有不同。道家练功从气集丹田开始,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等,一路往上,就像求学一样,从幼儿园、小学、国中……循序渐进。所以气 集丹田、打通任、督二脉只是幼儿园或小学的程度而已。表现在脑波上的状态,则“共振态”是初步功夫,“入定态”才是高层次的境界。禅家练功则以数息、参话 头等方法,采取“一步到位”,直接进入“入定态”,但是这个方法并非人人可以成功。 接触过许多高人之后,在一九九○年九月终于请到财政部关政司长王德槐先生来做测量。他可谓高人中的高人,一闭眼他的脑波就呈现入定态。为了读取他的背 景资料,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呢!个人对王司长非常佩服,他不但照古书上道家的功法练习,获得极大的成就,而且很用心的记下自己练功的过程,印证古书的记述, 于一九八七年写成了《中国仙道之究竟》一书,做为时代的见证。我们何其有幸,得识今之仙家。当初我虽收集了不少门派师父的脑波资料,但是对于有人呈“共振 态”,有的呈“入定态”,有人两者都呈现的情形,感到非常混乱和疑惑。尤其王司长本身练的是文始派内金丹功,属于道家,可是脑波却是“入定态”,另一位龙 门丹道的黄师父也有同样的情形。到底怎么回事呢?后来读了王司长《中国仙道之究竟》一书,在第八篇第二章练炁化神里有一段谈到止火。他说: 止火的意思,是指在采药结丹时,因火候已定,不再进火之谓…… 在炼炁过程中,小周天的运作,一般称为进火,退符。进火之目的在为以后采药打基础。所以小周天可以有很多次,次数多,基础也好。大周天则只有一次,其 道理是采得大药后,目的已达。且结丹以后即须进入养胎阶段,自无再运转周天的必要。而丹经更强调,如丹熟不止火,尚有损丹之虞。这就像做饭炒菜一样,倘饭 已好,菜已熟,做的人如不知道,仍继续加火,那么已做好的饭与菜,势非烧焦不可,所以丹熟止火确实有其必要……结丹之后,任、督自然停运……倒是止火之 后,对往时终日河车矻矻的情形,心中怀念不已,不免常常想到以意念来带动真炁,再去运转周天的希望。作者在这个节骨眼上曾犯过错误,所幸觉悟得早,不曾发 生不良影响…… 看了这段文字,才了解道家练功有其严谨的步骤,而小周天是初步筑基的过程,若要更上层楼必须舍弃“共振态”的阶段,进入“入定态”的境界。至此对练功的进程有了较完整的认识,也才能初步建构“共振态”和“入定态”的相关意义。 这时候再回头看刚开始做气功研究时,阅读了许多大陆北京中医学院刘国隆教授的论文,他曾统计过数百人练功时的脑α波,都是呈现振幅增大的“共振态”, 为什么刘教授没有发现另外一种功能态呢?经过仔细的研读,发现原来刘教授所邀请的都是同一门派——道家内养功的同修,可能其中没有高段的师父,所以没有观 测到“入定态”的机会。可见做实验的时候,样本的选取对实验结果影响非常钜大。 测量脑波期间,也遇到一些有趣的事。譬如有同门师兄弟或师姐妹,拜的是同一位师父,他们也认为两人练的是同一种功夫,可是脑波却显示两人练的功夫南辕 北辙,完全不同。不知道台湾的道场有多少是这样的情形?可能师父只是用嘴巴教功夫,各人随自己的领悟去练。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弟子在练功过程遇到问题, 师父到底有没有协助解决的能力呢? 此外还有些忠诚的门徒,因为师父在实验室量到的脑波图,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的“高深莫测”形象,因此心中不服,不断打电话来抗议,说我们的仪器有问题。 当台湾学气功的风气渐盛之时,“大陆气功师父”也逐渐登台。我曾经有机会认识几位大陆来的“大师”,邀请他们做实验,到了约定的时间却派弟子出面,说 是前一天晚上师父指示,不可以做实验。接连两位大陆师父都是如此,以后我就再也不请大陆来的师父了,不管人家说得多么神乎其技,都不为所动。 “入定”境界 我由脑波的观察,推论出气的传导是与神经系统有关,而气走的路径主要是奇经八脉,到大周天时才会走针灸所用的十二经脉,而且师父练功的功能也不仅是 “共振态”,还有“入定态”。但是当时我们对气功的研究才刚起步,这些理论架构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中研院的王唯工教授研究气功和血管脉搏的关系多年,他 认为血液的输送有其周期性,基本频率就是心跳的频率,约为一·二赫兹。心脏跳动把血液送往全身,产生的压力波不是正弦波,所以一·二赫兹的倍频如二·四, 三·六赫兹均会出现在脉搏中。王教授也发现,师父在练气的时候脉搏中第三、第六及第九倍频大幅增加。但是有一次来了一位功夫高深的师父,却发现他练功时, 脉搏中心跳的倍频不但没有增加,且有下降的现象,也就是证实了在“共振态”之外,还有另一种练功的状态。我知道之后颇觉欣慰,认为是“入定态”得到了间接 的左证。 脑波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不论什么门派的功夫,练到高深的程度都会进入“入定”的境界。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学入定,像禅宗一样,而要先练气, 绕一大圈再回到“定”呢?有人认为是为了先练气健身,避免坐成枯禅;除此之外,我想也可能是为了传法的方便,因为练气比较容易入门,而且可以有具体的感 受,学起来有成就感,比较不会打退堂鼓吧?
|